与Facebook擦肩而过:那些错失致富机会的人们

导读:国外媒体近日刊载文章称,在Facebook创业初期,曾有很多人有机会进入这家公司,那将使其成为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但这些人错过了这个机会。

以下是文章全文:

在2004年春天以前,哈佛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乔-杰克逊(Joe Jackson)就已经见证了Facebook的网络奇迹。那时他就知道,Facebook不仅已在哈佛扎根,而且在其他许多大学中也是如此。但是,当他好友、Facebook联合创始人爱德华多-萨维林(Eduardo Saverin)请他在那年夏天到加利福尼亚州去为这个网站写代码时,他决定继续在摩根大通(JPM)实习。

“我没想到过‘这可能是我变得富有和出名的好机会。’”28岁的杰克逊这样说道。“当时的情况看起来更像是‘这意味着要到帕洛阿尔托去,跟一大帮家伙住在一起,为一家可能没有前途的创业公司编程序。’”

如果当时接受了邀请,那么杰克逊现在很可能已成为精英阶层的一员:他会成为Facebook最早期的员工之一,当这家公司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互联网IPO(首次公开募股)交易时,他将与Facebook的投资者一起成为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我彻底错过了上船的机会。”杰克逊说道,他在大学毕业以后曾在一家科技公司和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工作,目前在哈佛商学院。他是回绝了拿到过去十年时间里最成功创业公司的股票这一机会的许多人之一。

不过,这些人的故事并不是“从富人到乞丐”的巨大落差,有几个人在拒绝Facebook早期的工作机会是要追求更有前途的选择。凯文-希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是流行的照片共享应用Instagram的联合创始人,麦克-艾伯特(Mike Abbott)在去年以前一直都担任Twitter的工程主管。Facebook最早的工程师之一陈士骏(Steve Chen)在加盟该公司几个星期后就离职,联合创办了YouTube。原Facebook销售经理艾丽-费德托施奇(Ali Fedotowsky)在2010年放弃了宝贵的非既得股权从这家公司辞职,然后成为了ABC电视台夏季档真人秀《单身女郎》(The Bachelorette)的主角。

乔-格林(Joe Green)是Facebook联合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大学舍友,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大学二年级时,格林帮助扎克伯格开发了一个名为“Facemash”的网络应用,用户可通过这个应用为哈佛大学女生的吸引力打分,这让两人遭到了学校管理员的责难。格林说道,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教授的父亲跟他说:“我认为,你不应再做任何扎克伯格项目。”

格林听从了他父亲的建议,在扎克伯格邀请他一起创办后来成为Facebook的企业时,他选择了退出。如果当时在Facebook的创办过程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根据格林的估测,他将可获得这家公司4%到6%的股份,放到今天至少价值30亿美元。这个决定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曾一直困扰着他,但格林称其现在已经心平气和。他联合创办了一个营利网站,筹集了5000万美元的风险资本,这个网站旨在帮助用户向慈善基金捐款。此外,作为Facebook的顾问,他也拿到了这家公司的一些股份。

“有时候你会陷入苦难期,”格林说道,“但从整体上而言,我对自己能做的事情感到很幸运。”

对于所有曾有意对Facebook进行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从2005年投资1220万美元的Accel Partners到2009年投资2亿美元的Digital Sky Technologies——来说,只有一家公司与扎克伯格的谈判未能成功,那是在2004年4月份,当时这位年轻的企业家与总部位于波士顿的风险投资公司Battery Ventures进行磋商,计划向其出售一部分股份,而其价值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小部分。结果是这家公司临阵退缩,放过了可能赚到数十亿美元的大好机会。“回顾往事,如果我们进行了这项投资,那么将是很好的,我原本可以与(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一起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Battery的合伙人之一斯科特-托宾(Scott Tobin)说道。“这是溜走的最大一条鱼。”

有时候,你与巨额财富之间的距离可能只不过是你愤怒的父亲打来的一通电话。(金良)

谢文:谷歌转型的挑战

原雅虎中国总经理

上周,谷歌早先一些时候宣布的一项重大经营政策开始实施,这项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将其绝大部分产品与服务(超过60项)的用户数据库标准化和通用化并统一运营管理,同时相应修改了用户隐私保护规则。这标志着这家网络业的领头公司向WEB2.0转型之战进入了第二阶段。

从今天的角度回顾谷歌的战略转型之路,可谓漫长而曲折。大致在05-09的五年间,谷歌一方面意识到WEB2.0革命的到来,收购了YOUTUBE,BLOGGER等网站,开发了一批具有WEB2.0特征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仍然坚持以搜索为核心的网络服务基础架构和商业模式,拒绝全面和深度的转型。这可以看作是谷歌转型的准备期和热身期。随着作为WEB2.0模式代表的FACEBOOK高速崛起和以苹果为代表的多终端网络服务的兴起,谷歌终于意识到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和胡乱拉长产品线的玩法无法长期有效地应对新时代的变化,从2010年开始进行实质性的战略转型,其标志是CEO的更换,组织架构的调整,产品线的压缩,安卓操作系统的推广和对GOOGLE+的大力开发与推广。这可以看作是谷歌转型的第一阶段。

谷歌转型第一阶段尽管成绩不俗,但对比作为全球市值第一的苹果和即将高调上市的FACEBOOK对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谷歌的努力仍嫌不足,无法真正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迄今为止,GOOGLE+在谷歌服务架构中仍然只是一种社交服务,貌似平台实际是一种应用,这从FACEBOOK用户平均每月使用7小时,而GOOGLE+用户只有3分钟即可看出,它只是在原有服务体系上多设了个路卡,对用户而言没多少实际用途。

这次打通和统一六十多个产品和服务的用户数据库的决定说明谷歌决策层充分意识到了假转型和半转型不解决问题,只有义无反顾地一杆子捅到底,彻底改造和重建旧有的产品架构和商业模式才有在新一轮竞争中取胜的可能。打通用户数据库意味着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为以用户为中心转型的方向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不仅可以使谷歌更全面更深入和更精准地把握用户的网络行为模式,为增加广告投放精准度提供了数据基础,而且将GOOGLE+和其他产品做出了平台与应用的初步区分,为服务架构的彻底转型做好了准备。

谷歌转型的第二阶段才刚开始,可以想象接下去顺理成章的几步会如何走。第一步,将GOOGLE+与目前的谷歌搜索首页合二为一,在依然突出搜索主服务的前提下将谷歌变成一个WEB2.0平台,象FACEBOOK和苹果一样需要注册使用(同时保留现有传统匿名搜索首页一段过渡时间)。取消GOOGLE+品牌,GOOGLE足已,何必画蛇添足地+一下?第二步,将GMAIL,GTALK,BLOGGER,YOUTUBE等网络基础功能服务整合为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FACEBOOK并立且各具特色的强大平台。然后将平台真正向第三方开放,同时把其余60多种产品和服务统统纳入开放平台让用户自主选择使用。第三步,将自家的操作系统,浏览器和软平台紧密结合,通吃多终端,与苹果一决高下。

这相互关联的几步跨度极大,要从根本上改变谷歌创始人引以自豪的单纯搜索服务及其如日中天的广告模式的传统地位,甚至整个公司的战略定位。如果真有危机感和转型决心,也是今后一两年非走不可的几步。如果走成了,谷歌就可以顺利进入转型第三也是最后阶段,即在实现对用户进行个人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同时,提升现有商业模式,建立精准广告投放系统,大大提高广告服务的性价比和盈利能力。在第三阶段做好后,谷歌就顺利完成了向WEB2.0的战略转型,可以在相当长时期(例如10年左右)保持旺盛的成长性和竞争力,与FACEBOOK和苹果一道,继续占据网络业领军企业的宝座。

谷歌转型无论对自身还是对整个网络业都是重大挑战,即便强大如苹果,FACEBOOK和微软也会暗自不寒而栗,苦思对策。对中国网络业而言,谷歌转型至少在三方面提出了挑战:第一,谷歌在公司业绩仍然高速成长期就开始全面深入的转型,证明了公司管理层的判断力,风险控制能力和领导能力。主动转型和被迫转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成功的概率远高于后者。对照诸如MYSPACE,雅虎以及若干近期退市的网络公司等被迫转型的例子,每个认真的网络公司都应思考如何应对WEB2.0革命所带来的转型挑战。第二,转型是漫长,痛苦,自我否定的过程,惧怕这一过程,搞假转型,半转型,乱转型都没有第二春的成功机会。第三,转型是全面的,深度的,需要思考和想象力的事情,往往伴随着管理层更替,组织架构重整,利益关系调整以及技术和运营上的创新。没有面对内部矛盾和冲突的智慧和勇气,所谓百年老店的梦想就是水中月,雾中花,可望而不可及。(文: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