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谷歌Facebook五年内或将彻底消失

  导语:美国《福布斯》网络版今天发表署名埃 里克·杰克逊(Eric Jackson)的文章称,由于互联网领域的新老企业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因此当新模式出现时,老企业完全无法适应新趋势。这不仅可以得到理论支持, 同样有史为证。所以,谷歌和Facebook很有可能在未来5至8年内彻底消失。

  以下为文章全文:

  两大学派

在我们眼中,谷歌和Facebook都是网络世界的巨无霸,他们似乎都将基业长青。然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完全有理由认为,这两家企 业将在5至8年内彻底消失。但这里的消失并非指破产,而是MySpace式的消失。这一观点不仅有理论支撑,历史同样可以成为佐证。

当我15年前读博士时,与唐·汉姆布里克(Don Hambrick)是同学。他是一位学者,最著名的贡献就是研究管理层和董事会对组织战略及业绩的影响。这一学派的核心思想是,高管和董事对组织的命运影 响极大。另外,他们的背景(包括教育和职业路径)也对他们的世界观、竞争观以及选择观也有着巨大影响。

还有一个名为种群生态学或组织生态学的学派,其观点恰恰相反:管理者根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这种观点源于一批社会学家,他们早在1970年代就 开始研究组织。该学派认为,相较于CEO及其做出的选择,组织的命运与整个“产业效应”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对组织种群的诞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年龄、竞争 及周围的环境资源对此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组织生态学的多数学者都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没有太多时间研究这种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我相信,高管的个人能力足以克服外部环境的挑战。我们总是将业绩优异的CEO作为案例研究重点,但在社会学家看来,这无异于对彩票中奖者的智慧大肆褒奖。

  三代同堂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目睹了科技和移动行业的种种进展,于是便不能自已地研究起这类生态学观点。我逐渐发现,诞生时机对企业长期前景的影响越来越大。想想40后与60后,甚至80后之间的差异,便不难明白: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观,这最终会影响他们的各种行为。

 在科技行业,同样有3代企业:

——Web 1.0(1994至2001年创立的企业,包括网景、雅虎、AOL、谷歌、亚马逊和eBay等);

——Web 2.0或社交一代(创立于2002至2009年的企业,包括Facebook、LinkedIn和Groupon);

——移动一代(创立于2010年以后,包括Instagram)。

每诞生新一代科技企业,上一代企业似乎都难以适应最新变革。Web 1.0公司擅长聚合数据,并以门户模式展示出来。谷歌的表现好于AltaVista、Excite、Lycos和其他所有搜索引擎。亚马逊的电子商务网站可以提供一站式体验。

等到Web 2.0崛起时,社交关系的魅力大增。MySpace专注音乐,Facebook着眼高校,LinkedIn看重白领。Digg、Reddit和StumbleUpon则展示出网民的原创能力,同时增加了整个社区的价值。

然而,Web 1.0似乎永远无法抓住社交网络的精髓,因而难以充分利用用户的背景信息。即使一切都明白无误地展现出来,老公司依旧无法适应新趋势。亚马逊为何在社交领 域难有建树?谷歌又为何迟迟未有进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不惜一掷千金。但即便如此,他们当初赖以成功的模式仍然演变成了新思维的绊脚石。

2010年以后诞生的社交企业则有着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这些企业将手机视为他们应用的主要平台(有时甚至是独家平台),Instagram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甚至从未想过推出网站。在他们看来,移动应用今后几乎会彻底取代网站。

Web 3.0永远不会诞生,因为Web已死。

 理论支持

Web 1.0和Web 2.0企业似乎尚未找到适应这一新趋势的方法。Facebook是社交领域的王者,几周后就将上市,市值很有可能突破1400亿美元。然而,它在移动领域 依旧亏损,与桌面体验相比,iPhone和iPad应用显得过于“寒酸”。它的主要目标仍是通过网站盈利,移动市场的创收之道依旧未有头绪。

Web 1.0企业曾经努力适应社交网络,但却未能成功。去年上线的Google+业已沦为“鬼城”。由此看来,Facebook要融入新趋势,恐怕也并非易事。

组织生态学家提出了“退化责任”(liability of obsolescence)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赖以生存的产品战略,将越来越难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这很可能成为我们解读当今世界的一种有效理论。

谷歌、亚马逊和雅虎是否已经过时?他们仍在成长,用户群依旧庞大,管理者也非常出众。

但每当新趋势诞生时(首先是社交,现在是移动,今后还会有其他趋势),老一辈企业便会越发边缘化,距离衰落也将更近一步。而且,科技行业的发展似乎还在加速。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上周曾在电话会议上做出了一段有趣的表述:

“截至上季度末,距离第一代iPad出货刚刚两年,但累计销量已经达到6700万台。Mac实现这一目标用了24年,iPod用了5年,iPhone也用了3年多。但我们当时对这些产品的表现都极其满意。所以我认为,iPad是一款意义深远的产品。”

  过往案例

与2000年相比,雅虎几乎已是空壳一具。而一旦用户在移动领域找到新的信息获取方式,谷歌的桌面搜索业务也将不复当年。亚马逊是否也难逃厄运?暂时似乎没有这种迹象,即使挺进移动世界,人们仍然要购物,但新的移动平台或许将带来一些连亚马逊都预想不到的新机会。

移动趋势的发展可能也将令Facebook举步维艰。正如观察人士哈密什·麦肯兹(Hamish McKenzie)所言:“我怀疑Facebook将把功能分拆成独立的应用或HTML5网站,以此应对移动趋势的发展:一个发信息,一个看News Feed,一个分享照片,或许还有一个专门存储地址簿。但核心产品的分化很可能会伤及元气。”

回顾历史便不难发现,Facebook之于移动,正好比谷歌之于社交。收购Instagram能否改变现状?我认为不会。这表明 Facebook对移动行业的新兴企业忧心忡忡,深怕被其取代。然而,仅仅是在Web 2.0平台上增加了一款移动应用,就足以改变本质吗?我很怀疑。

这种分类法是否也适用于苹果?

苹果的本质是一家硬件企业,所以很难将其归入其中。昔日的Ping社交应用颇具Web 1.0的属性,然而,它却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成功打造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应用生态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iOS平台取得成功,Web 1.0、Web 2.0和移动公司之间的兴亡成败都与它无关。这或许正是许多非移动企业希望效仿苹果的原因。谷歌通过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进军了硬件领域,Facebook和百度也传言将推出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

  未来趋势

归根结底,今后5至8年将成为无比动荡的年代。谷歌和Facebook很可能也将沦为空壳,甚至彻底消失。

他们肯定会不遗余力地适应移动行业的崛起,但历史表明,这种尝试只是徒劳。我经常听到谷歌Android的优异数据。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也曾放言:借助增值服务,Android用户有朝一日每人每月将为谷歌带来10美元的利润。然而,Web 1.0在社交领域成功的先例何在?我相信,社交企业终将在移动领域遭遇同等厄运。

Windows用户已经停止升级,Siri也很容易取代搜索,而谷歌76%的市场份额和Facebook的9亿用户,都只是浮云而已,随时都会消失。

难不成,有人认为今后5年的创新速度会放缓?创业企业会减少?“少花钱多办事”的理念会终结?真正可能的趋势是: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将会诞生,新颖的移动广告模式也将出现。

未来的谷歌们和未来的Facebook们或许尚未诞生,但届时,当今的Web 1.0和Web 2.0企业或许将完全淡出我们的视野。财富将由勇于创新的企业创造。想要拥有未来,就必须创造未来。这并非遥不可及,毕竟,网络世界的垄断已经不再像传统 行业那样难以打破。(鼎宏)

Facebook宣布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

2012-04-10 08:49  来源: 搜狐IT

【搜狐IT消息】4月10日消息,Facebook宣布将以10亿美元收购在线照片共享服务商Instagram。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Facebook已经与Instagram达成协议,将以10亿美元现金和股票收购后者。这意味着在Facebook IPO之前,它正利用市场财富自我增长。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在网站时间轴(TimeLine)上宣布此事。他发表消息11分钟后,已经有3.4万人“Like(相当于推荐)”。

Instagram于2010年10月正式登录App store,首批用户2.5万名。到12月,注册用户超100万。用户大约每人上传3张图片。

2011年2月,进行首轮融资,金额700万美元,用户达200万。3月,每周用户增13万,每周220万用户上传360万张照片。到2011年5月,团队只有4人。2011年6月,用户量达500万,分享照片破1亿张,每月新增用户62.5万。2011年7月,用户量达700万。8月照片达1.5亿张,日上传1.3万张。2011年12月,用户数达1200万。

Instagram的开发和发布只用了8周时间,但在这之前的准备工作几乎用了一年时间。

附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声明:

我非常高兴与大家分享一则消息,我们同意收购Instagram,它的人才团队会加盟Facebook。

数年来,我们专注于建立自己的最佳图片分享体验,让用户更好地与朋友、家人分享。现在,我们可以更密切地与Instagram团队合作,让用户与自己感兴趣的人分享移动照片,提供最好的体验。

我们相信二者间有可以互补的不同体验之处。为了做得更好,我们需要留心并巩固Instagram的优势和功能,而不能只是将它的一切与Facebook整合。

因此,我们承诺会保持Instagram独立,继续巩固并保持它的增长。全球数百万人喜爱Instagram应用,喜爱与此品牌相关的元素,我们的目标是帮助程序和品牌拓展,让更多人喜欢。

我们认同一个事实,即让Instagram与其它非Facebook服务相连是体验的重要部分。我们计划保留一些功能,比如让用户在其它社交网发表内容,如果用户不想在Facebook上分享Instagram内容,也可以停用,用户还可以只在Facebook上成为别人的粉丝并让别人成为你的粉丝。

我们知道,这些及其它功能是Instagram体验的重要部分。我们会从Instagram体验中学习,在Facebook其它产品中建立相似服务。同时,我们会帮助Instagram 继续增长,主要是通过使用Facebook优秀的工程团队、基础设施来协助。

对于Facebook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是我们首次收购一家拥有众多用户的企业,收购一款拥有众多用户的产品。我们无意进行太多此类收购,甚至不会再收购。不过,人们之所以爱Facebook,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照片分享体验,我们知道让两家企业合并是值得的。

我们会继续与Instagram团队合作,一起开发新的好体验。

附Instagram CEO凯文·西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声明:

大约2年前,麦克和我创立了Instagram,目的是改变、改进世界通信和分享的方式。我们度过了难忘的时光,看着Instagram发展成全球用户喜欢的、有活力的社区。今天,我们更高兴地宣布一件事,Instagram同意出售给Facebook。

在过去的每一天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体验通过Instagram方式分享,这些方式出乎意料。因为有了专注而富有才华的团队,我们才能走这么远;有了Facebook的支持,及其创意、人才的支持,我们希望能为Instagram和Facebook开创一个更激动人心的未来。

有一点要澄清,Facebook并没有离开。我们会与Facebook合作推动Instagram发展,建设网络。我们会不断向产品增加新功能,寻找新方式创造更好的移动照片体验。

Instagram程序会和过去一样。大家所追随的人没有变,追随大家的粉丝也没有变。大家仍然可以在其它网络上分享。大家同样拥有其它一切功能,它们让程序更有趣,更独特。

相关公司介绍:

Facebook

创 始 人: Mark Zuckerberg、Eduardo Saverin、Dustin Moskovitz、Chris Hughes

创始日期: 2004年2月4日

首席执行官:Mark Zuckerberg 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

董事会主席:Donald Graham 雇员数量: 3200人

Alexa排名: 第2(2012年1月)

广告类型: 横幅、定向营销、休闲游戏

活跃用户: 8.45亿

Instagram

Instagram是一款支持iOS、Android平台的移动应用,允许用户在任何环境下抓拍下自己的生活记忆,选择图片的滤镜样式,一键分享至各大社交网站。

作为一款轻量级但十分有趣的App,Instagram融入了很多社会化元素,包括好友关系、回复、分享和收藏等,这是Instagram作为服务而非应用存在最大的价值。

Instagram累计有超过3000万用户,Android版本推出一周即获得100万新用户。Facebook突破1000万用户用了4年。

与Facebook擦肩而过:那些错失致富机会的人们

导读:国外媒体近日刊载文章称,在Facebook创业初期,曾有很多人有机会进入这家公司,那将使其成为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但这些人错过了这个机会。

以下是文章全文:

在2004年春天以前,哈佛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乔-杰克逊(Joe Jackson)就已经见证了Facebook的网络奇迹。那时他就知道,Facebook不仅已在哈佛扎根,而且在其他许多大学中也是如此。但是,当他好友、Facebook联合创始人爱德华多-萨维林(Eduardo Saverin)请他在那年夏天到加利福尼亚州去为这个网站写代码时,他决定继续在摩根大通(JPM)实习。

“我没想到过‘这可能是我变得富有和出名的好机会。’”28岁的杰克逊这样说道。“当时的情况看起来更像是‘这意味着要到帕洛阿尔托去,跟一大帮家伙住在一起,为一家可能没有前途的创业公司编程序。’”

如果当时接受了邀请,那么杰克逊现在很可能已成为精英阶层的一员:他会成为Facebook最早期的员工之一,当这家公司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互联网IPO(首次公开募股)交易时,他将与Facebook的投资者一起成为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我彻底错过了上船的机会。”杰克逊说道,他在大学毕业以后曾在一家科技公司和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工作,目前在哈佛商学院。他是回绝了拿到过去十年时间里最成功创业公司的股票这一机会的许多人之一。

不过,这些人的故事并不是“从富人到乞丐”的巨大落差,有几个人在拒绝Facebook早期的工作机会是要追求更有前途的选择。凯文-希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是流行的照片共享应用Instagram的联合创始人,麦克-艾伯特(Mike Abbott)在去年以前一直都担任Twitter的工程主管。Facebook最早的工程师之一陈士骏(Steve Chen)在加盟该公司几个星期后就离职,联合创办了YouTube。原Facebook销售经理艾丽-费德托施奇(Ali Fedotowsky)在2010年放弃了宝贵的非既得股权从这家公司辞职,然后成为了ABC电视台夏季档真人秀《单身女郎》(The Bachelorette)的主角。

乔-格林(Joe Green)是Facebook联合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大学舍友,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大学二年级时,格林帮助扎克伯格开发了一个名为“Facemash”的网络应用,用户可通过这个应用为哈佛大学女生的吸引力打分,这让两人遭到了学校管理员的责难。格林说道,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教授的父亲跟他说:“我认为,你不应再做任何扎克伯格项目。”

格林听从了他父亲的建议,在扎克伯格邀请他一起创办后来成为Facebook的企业时,他选择了退出。如果当时在Facebook的创办过程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根据格林的估测,他将可获得这家公司4%到6%的股份,放到今天至少价值30亿美元。这个决定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曾一直困扰着他,但格林称其现在已经心平气和。他联合创办了一个营利网站,筹集了5000万美元的风险资本,这个网站旨在帮助用户向慈善基金捐款。此外,作为Facebook的顾问,他也拿到了这家公司的一些股份。

“有时候你会陷入苦难期,”格林说道,“但从整体上而言,我对自己能做的事情感到很幸运。”

对于所有曾有意对Facebook进行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从2005年投资1220万美元的Accel Partners到2009年投资2亿美元的Digital Sky Technologies——来说,只有一家公司与扎克伯格的谈判未能成功,那是在2004年4月份,当时这位年轻的企业家与总部位于波士顿的风险投资公司Battery Ventures进行磋商,计划向其出售一部分股份,而其价值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小部分。结果是这家公司临阵退缩,放过了可能赚到数十亿美元的大好机会。“回顾往事,如果我们进行了这项投资,那么将是很好的,我原本可以与(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一起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Battery的合伙人之一斯科特-托宾(Scott Tobin)说道。“这是溜走的最大一条鱼。”

有时候,你与巨额财富之间的距离可能只不过是你愤怒的父亲打来的一通电话。(金良)

Google+:Google给Facebook的终极绝杀

昨晚你可能听说在Google.com的顶端出现了一个神秘的黑条,也许你已经亲眼所见,放心,这不是你的幻觉,这个标志表示Google有“重磅武器”登场了,那就是:Google+GooglePlus

你可能会问,Google+是什么东西?不知道是正常的,因为这可是Google在过去几年一直在悄悄研发的高度机密项目。这个项目是由Vic Gundotra和Bradley Horowitz负责,要知道,他们俩在Google的地位,那就相当于美国的巴顿将军和麦克阿瑟将军。尽管一再有关于这个项目的风声走漏,但Google仍尽可能地刻意对此轻描淡写。在这个项目上,Google的态度一直相当低调。但它是真实存在的,现在它终于登场了。 Google一直将Google+低调处理,不是因为不看好它,也不是因为不把它当回事,而是因为它现在还只是整个发展宏图的草稿而已。Gundotra和Horowitz认为Google+不只是一个产品,也不是一种战略方案,而是一个扩展后的Google。 Gundotra上周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认为目前在线共享服务还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糟糕的。在我们看来,与其他人联系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以各种方式与别人接触,但我们的在线工具却很死板,他们要不就硬把我们塞进桶里,要不就将我们完全曝露在公众面前。真实生活的共享是微妙且丰富的,这很难通过软件来实现。” 在Google+的演示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设计周到的产品,甚至看起来不太像是Google的作品。Gundotra说,他们投入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去做Google+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

Google+

下面简单介绍几款吸引人的Google+功能。 在Google+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可能是一个叫做“交际圈(Circles)”的功能,交际圈并不是一款独立的产品,而是Google+的一个重要功能。Gundotra说,“它是我们产品中的一部分核心内容。”用户可以通过交际圈来选择加入和组织群组从而达到最优的共享模式,虽然用户不大喜欢做群组管理,但Google尽可能地将管理过程做得讨人喜欢。你只需从一份推荐联系人的名单(来自于你的Gmail或Google通讯录)中选择合适的人选,然后将他们拖进你指定的交际圈中。整个过程的用户界面都简单直观,甚至可能会让人觉得有趣。它完全可以打败Facebook的建群功能。Gundotra知道很多社交服务商尝试让用户建群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坚信交际圈会获得成功,因为他们是运用软件来恰当地模拟真实世界。更重要的是,用户还会因使用交际圈而得到好处。

Google+

Google+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它作为一个工具栏存在于所有Google网站的顶端,你一旦设置了自己的交际圈,就能通过工具栏极为方便地将任何Google网站分享给任何交际圈中的人。 Horowitz说,考虑到不同网站提供所分享模式五花八门的现状,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名为Sandbar的黑色工具栏来进行统一,这个工具栏以同样的形式存在于Google的扩展浏览器和手机版本等等。 Gundotra还展示了一个名为“火花(Sparks)”的功能,在Gundotra看来,精彩的内容可以成为好的话题,让聊天更为顺利。使用火花,你可以输入一个所感兴趣的东西,Google会在网上帮你找出他们认为你可能会关心的内容,Google可以搜索出任何相关的博客、视频和书籍。如果其中有你喜欢的,你可以将其收藏。你也可以在其他人的收藏区中看到他们所喜欢和谈论的东西。

Google+

为了便于人们互相联系,Gundotra设计了Google+的即时上传(Instant Upload)功能,其想法是让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台相机。这个功能适用于喜欢使用Android手机拍照和拍视频的用户。这个新的应用程序可以自动将这些内容上传到Google+并存储在一张私人专辑中,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分享。

Google+

Google+的另一个功能叫做“聚集(Huddle)”,它实质上是一个群发信息的应用软件,可以在Android、iPhone和SMS上面与交际圈的人进行交流。

还有一个功能叫做“巢穴(Hangouts)”,Gundotra说“现在每人都拥有高速的网络,但有多少人会使用群视频聊天呢?没多少人。”群视频聊天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聊天方式并未受到社会欢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oogle+的团队想到了真实生活中那些坐在门廊的邻居们。如果你的邻居坐在门廊,你知道他们应该有兴趣聊聊天,而且如果你只是一言不发地走过去,这多少有些不礼貌。基于这种想法,Google+的巢穴功能可以让你的好友知道你想要与人聊天,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视频聊天的问题。如果你准备好与交际圈中的人聊天,那交际圈中的每个人将收到一个来你的巢穴逛逛的邀请。它最多能支持10个人同时进行群视频聊天,而且Google+聪明到能够随时分辨出谁是谈话的主角然后关注此人,这将便于聊天者观看聊天过程,就像是有个编辑坐在屏幕后面,随时对视频进行剪接。

Google+还有很多其他实用吸引人的功能,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报道中陆续为大家介绍,就像Gundotra所总结的,“Google+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产品,它是为了让Google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今的网络是以人为本的,想要掌握世界动向,必须了解人们的想法。”

Google+

注:那个该死的黑条并不是Google+,想要体验Google+需要获得邀请才可,不知道这玩意会不会像当年的Wave那样。

来源:月光博客

英文原文:Google’s Facebook Competitor, The Google+ Social Network, Finally Arrives

中文翻译:雷锋网

为什么FACEBOOK不如腾讯QQ

2012-02-13 13:22   来源: 雨枫的博客

为什么FACEBOOK不如腾讯QQ

没错,这是个找骂的题目,我知道。所以我要做个小的修正:“为什么在利用海量用户创造收入的商业模式上,今天的Facebook还不如腾讯QQ那么成熟?”

有两类商业模式。第一类譬如Facebook、譬如QQ、譬如360,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被视为最重要/最核心的那部分服务/产品,本身是难以直接创造收入的,360的收入来自于浏览器、导航站和游戏联运,腾讯的收入来自于网游、门户和无线,你要问QQ软件本身直接给腾讯带来了多少收入?那也就是客户端广告那点东西了,很少,可以被忽略不计。通过核心产品/服务带来用户基数和黏着度,通过各种手段,把流量逐步引导进赚钱的业务里,再通过这些业务创造利润。QQ和360都是这么做的,微软的IE浏览器也可以被视作这种模式的代表,包括很多人推崇的linux,某种意义上也是这样的。

第二类譬如google、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他们的特点则是,主营业务即收入来源。像google本身,因为关键字广告模式的存在,搜索引擎本身就可以直接创造收入,它不需要把搜索引擎的流量导入到其他某个什么站点/服务上,就可以赚到钱。另一方面,在google这个案例里,实现收入的代价,是用户(本次)离开google,前往广告或链接指定的网址。

同样有将近10亿用户,是facebook的商业价值更大,还是google的商业价值更大?在今天看来,google的收入远比fb高,这又是为什么?要点有二:第一,google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时,带着明确的诉求而来,这诉求很明确、且很容易被转化成商业行为;而facebook的用户在浏览好友信息的时候,其诉求往往是潜藏的,需要有某种方式加以浮现,才有可能被用作商业化。第二,google不害怕用户离开google,而facebook总体上要一直把用户保持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

所以你知道么,其实facebook的广告,不但现在、而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可能超越google,这不仅仅是广告客户的认知程度问题,这里面有更深刻的含义。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吧。12年前,我刚开始关注QQ这个软件,那时候它正在为商业模式所困扰。那时候,出于兴趣,我为这个产品设想过许多不同的商业模式,其中一个,是基于用户聊天内容的关键词广告系统。理论上,如果我们有办法对用户的聊天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关键词的筛选进行定向的广告投放,那么这个产品理应赚到很多钱才对。结果呢?12年过去了,腾讯每年赚几百个亿,有多少是基于我说的这个模式的?好像没有。

为什么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完美的模式实际上无法赚钱呢?三方面因素,首先是技术上的制约,起码在当年,建立这么一个庞大的内容筛选和匹配系统,对腾讯来说并不容易,并且也没有比较明确的算法支持,仅仅因为有人说了一句”我用的笔记本是戴尔的“就给人家显示笔记本的广告,其实一点都不明智。对于用户需求的分析和匹配,不但超出当时,甚至超出了今天我们所能达到的的技术能力。其次是隐私方面的考虑,用户的聊天内容如果被作为广告投放依据,那就是变相跟用户说,我正在监视你的一举一动……很明显这不是个好点子。第三,广告内容是对用户社交行为的打断,试想一对陌生男女正在聊什么起劲的激情话题,他们是不是有闲情逸致去关注旁边显示的小广告呢?实际上人家会直接选择性忽视。

这就导致了一种困境:理论上,社交/通讯型网站对用户的了解应当远比门户和搜索引擎更全面,然而实际情况是,当用户不愿意主动告知或与你分享隐私的时候,你对他们的了解其实远不如匿名的搜索引擎和新闻服务(因为频道和关键词会暴露他们的真实需求),可是一旦你要入侵这些用户的隐私领域,一方面你就面临严重的隐私权的指控,另一方面你会发现,由于用户关注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内容,广告的效果其实是不如内容网站那么明确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营收方面,facebook面临的挑战实际上远比看起来的要大得多,虽然他占了很大一片油田(用户基数和社交关系),但是目前它只能把一小部分原油开采出来,卖给炼油公司,赚很少的收入。想要赚大钱,要么它能够开发出一种技术,让汽车直接烧原油就能跑(更精确的广告投放模式);要么它就得收购或者自建炼油厂,把原油精加工成高级燃料,以换取更多的收入。

这方面,我们简单对比一下就知道,腾讯QQ的商业链远比facebook要完善,无论是门户、游戏还是无线互联网,腾讯很有效的把IM的用户导入到了由自己掌控的、利润丰厚的方向,赚钱的同时还没有失去对用户的控制。

当然,很多人会指责QQ的不开放,而把facebook的开放平台战略挂在嘴边。但开放平台的模式是不是真的能成为facebook营收的驱动力?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APPLE的开放市场APP STORE 年销售额20亿美金,其中苹果自己收30%也就是6亿美金,不少是么?不少。可是当我们比较一下苹果一个季度(注意不是一年)的净利润是130亿美金,6亿美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APP STORE的真正价值是对iphone/ipad的销售促进作用,而不是其自身的营收!我们可以看到开放平台是一个很好的保持和扩大用户基数的战略,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是个好的商业模式。

同样,facebook向开发者一年支付了14亿美金的收入,这意味着它自己的直接分成收入也不过是6亿美金而已。加上广告收入,这个总额可能更高一些,但是相对于其用户基数,这真的不算是很靓丽的表现。

所以,在此做一个大胆预测:FB上市之后的营收成长,会低于很多人的预期,未来3-5年,FB的营收和利润无法达到google的水平。而能够打破这一预测的唯一可能性,是FB开始进入到利润丰厚的新业务领域,譬如C2C电商、搜索引擎甚至是游戏开发(如果不是考虑到表面的公正性,zynga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并购对象么?)当中,这些衍生业务,才会是facebook日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作者:雨枫

文章来源:雨枫的博客

Facebook招股书概要:去年净利润10亿美元

2012-02-02 08:49 [小 大] 来源: 新浪科技

Facebook提交IPO上市申请

Facebook提交IPO上市申请

全文:Facebook招股书英文原版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2日凌晨消息,Facebook今天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上市申请文件,正式启动IPO(首次公开招股),最多融资50亿美元。

S-1文件显示,2011财年,Facebook营收达37.1亿美元,净利润达10亿美元。扎克伯格2011年收入150万美元。

Facebook上市承销商包括摩根史丹利、JP摩根、高盛、美银美林、巴克莱资本和Allen & Company,股票交易代码为“FB”。

以下是招股书概要:

Facebook公司

我们的任务是让世界更加开放和连接。

人们使用Facebook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连接、发现周围所发生的世界大事、共享和表达人们关注的事情。

开发者借助Facebook平台开发应用程序和网站,并集成在Facebook中以覆盖我们的全球网络用户,创造更具个性化、社交和迷人的产品。

开发者借助Facebook平台开发应用程序和网站,并集成在Facebook中以覆盖我们的全球网络用户,创造更具个性化、社交和迷人的产品。

广告商可以与Facebook上的逾8亿月活跃用户或部分用户基于后者选择共享的信息进行互动,这其中包括年龄、地理位置、性别和兴趣。我们为广告主提供独一无二的覆盖度、关联性、社交环境和参与度组合来提升他们的广告价值。

我们相信,对于加快、简化、丰富人们相互之间的通讯方面,我们站在业界的最前列。Facebook已经成为我们用户日常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用户数量和参与度方面经历了快速增长: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们拥有8.45亿月活跃用户,相比2010年12月31日时的6.08亿增长39%。

–2011年12月,我们日平均活跃用户达到4.83亿,相比2010年12月的3.27亿增长48%。

–2011年12月,我们有逾4.25亿用户使用Facebook移动产品。

–截至2011年12月31日,Facebook平台上的朋友联系次数超过了1000亿次。

–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季度中,我们的用户每天平均发表27亿次“赞”(Like)和评论。

为了描述我们如何计算我们的月活跃用户、日活跃用户以及其它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请参看“业界数据和用户指标”和“管理层讨论和财务条件、运营结果分析–我们的用户指标趋势。”

财务状况

Facebook 2011财年营收为37.11亿美元,净利润为10亿美元,归属于A类和B类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摊薄收益为0.46美元。Facebook 2010财年营收为19.74亿美元,净利润为6.06亿美元,归属于A类和B类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摊薄收益为0.28美元。

Facebook 2011财年总成本和支出为19.55亿美元,其中营收成本为8.60亿美元,营销和销售支出为4.27亿美元,研发支出为3.88亿美元,总务和行政支出为2.80亿美元。Facebook 2010财年总成本和支出为9.42亿美元,其中营收成本为4.93亿美元,营销和销售支出为1.84亿美元,研发支出为1.44亿美元,总务和行政支出为1.21亿美元。

Facebook 2011财年运营利润为17.56亿美元,2010财年运营利润为10.32亿美元。

Facebook 2011财年来自于运营活动的净现金流为15.49亿美元,2010财年来自于运营活动的净现金流为6.98亿美元。

Facebook 2011财年利息支出为4200万美元,2010财年利息支出为2200万美元。

Facebook 2011财年广告营收为31.54亿美元,支付及其他服务费营收为5.57亿美元

Facebook 2010财年广告营收为18.68亿美元,支付及其他服务费营收为1.06亿美元。

在截至12月31日的2011财年第四季度,Facebook总营收为11.31亿美元,其中广告营收为9.43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3%;支付及其他服务费营收为1.88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7%。Facebook 2011财年第四季度总成本和支出为5.83亿美元,其中营收成本为2.47亿美元,营销和销售支出为1.32亿美元,研发支出为1.24亿美元,总务和行政支出为8000万美元。

Facebook 2011财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3.02亿美元,运营利润为5.48亿美元。

业绩分析

营收

Facebook 2011年营收达到37.11亿美元,高于上年的19.74亿美元,高于2009年的7.77亿美元。Facebook 2011年营收增幅达到88%,不及2010年154%的营收增幅。

Facebook 2011年广告营收达到31.54亿美元,高于上年的18.68亿美元,高于2009年的7.64亿美元。Facebook 2011年广告营收增幅达到69%,不及2010年145%的广告营收增幅。

Facebook 2011年支付和其它营收为5.57亿美元,高于上年的1.06亿美元,高于2009年的1300万美元。

2011年,Facebook大约56%的营收来自于美国的广告客户和平台开发者,比例低于上年的62%。

营收成本

Facebook 2011年营收成本为8.60亿美元,较上年的4.93亿美元增长74%。Facebook 2011年营收成本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23%,低于上年的25%。

Facebook 2010年营收成本为4.93亿美元,较2009年的2.23亿美元增长121%。Facebook 2010年营收成本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25%,低于2009年的29%。

销售与营销支出

Facebook 2011年销售与营销支出为4.27亿美元,较上年的1.84亿美元增长132%。Facebook 2011年销售与营销支出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12%,高于上年的9%。

Facebook 2010年销售与营销支出为1.84亿美元,较2009年的1.15亿美元增长70%。Facebook 2010年销售与营销支出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9%,低于上年的15%。

研发支出

Facebook 2011年研发支出为3.88亿美元,较上年的1.44亿美元增长169%。Facebook 2011年研发支出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10%,高于上年的7%。

Facebook 2010年研发支出为1.44亿美元,较上年的8700万美元增长66%。Facebook 2010年研发支出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7%,低于上年的11%。

总务与行政支出

Facebook 2011年总务与行政支出为2.80亿美元,较上年的1.21亿美元增长131%。Facebook 2011年总务与行政支出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8%,高于上年的6%。

Facebook 2010年总务与行政支出为1.21亿美元,较上年的9000万美元增长34%。Facebook 2010年总务与行政支出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6%,低于上年的12%。

备付所得税

Facebook 2011年备付所得税为6.95亿美元,较上年的4.02亿美元增长73%。Facebook 2011年备付所得税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41%,高于上年的40%。

Facebook 2010年备付所得税为4.02亿美元,高于上年的2500万美元。Facebook 2010年备付所得税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40%,高于上年的10%。

净利润

Facebook 2011年净利润为10.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06亿美元增长65%;Facebook 2011年每股摊薄收益为0.46美元,高于上年的0.28美元。

Facebook 2010年净利润为6.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29亿美元增长165%;Facebook 2010年每股摊薄收益为0.28美元,高于上年的0.10美元。

股权结构

Facebook股权结构

Facebook股权结构

招股书显示,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持有56.9%的股份,联合创始人达斯汀·莫斯科维茨持股7.6%,Peter Thiel持股2.5%;机构股东中,Accel Partners持股11.4%成为最大赢家,其次是和DST的5.5%。

扎克伯格持有533,801,850股B类普通股,B类股权比例是28.4%,持有IPO前28.2%投票权。其中,包含(1)扎克伯格持有的407,265股B类普通股;(2)扎克伯格本人、扎克伯格2008年金信托人2008年3月13日持有的3,642,323股B类普通股;(3)扎克伯格本人、扎克伯格2008年金信托人截至2006年7月7日持有的 409,752,262股B类普通股;(4)2011年12月31日的60天内可行使的 120,000,000股B类普通股选择权。

Facebook、Google、Twitter停工一天会损失多少?

2012-01-20 11:04 来源: 天涯博弈

在各大网站各自发表立场反对SOPA的时候,TheNextWeb发了一篇我很感兴趣的文章《How much would Facebook,Google or Twitter lose if they shut down for one day?》

维基百科决定在1月18日关闭网站一天作为表达抗议SOPA的声音,在互联网引起一片响应,但wikipedia是一个非盈利网站,这种举动并不会对维基百科产生实质的影响,但对于如Facebook、Google之类的网站他们的损失会是多少?

TheNextWeb根据各企业的营收进行了初步的评估,但这仅仅是从营收上来衡量,仅作参考。

Google:根据连线杂志的数据,在7月份Google产生了30亿美元的广告营收,这大多来自于网页上的文字广告。如果Google不仅仅是遮盖它的Logo这么简单,而是向维基百科学习,估算下来一天的的损失将会达到1亿美元。

Facebook:根据Facebook在2011年的盈利预测在42.7亿美元,如果基于这个数字,如果Facebook关店一天,他们将损失高达1170万美元,并且会被用户的口水淹死。

Twitter:基于年报中1.4亿美元的营收,twitter一天的收入将降低40万美元,但twitter用户将没地方来抱怨twitter无法使用了。

eBay:2010年eBay的营收为90亿美元,2011年预计将增长至102亿。如果预测能够达成,ebay每天的损失几乎达到2800万美元,这还未计入每个独立卖家的损失。

Amazon:该电子商务巨头去年在电子商务上的收入提升到300亿美元,但由于亚马逊去年到处撒网,在7月份大涨,并且预计第四季度亏损。根据去年的数字,亚马逊一天的收入损失将在8200万美元左右。

Yahoo:该公司第三季度的收入为10.7亿美元。基于该数字,Yahoo会损失约1180万美元一天,但它应该有更多需要担心的

Groupon:基于早前的预计,今年Groupon将进账26亿美元。如果它和维基百科一样停止销售一天,那么将损失700万美元。

了解更多为什么SOPA是一部恶法

作者:Robert.think

文章来源:天涯博弈

世界品牌500强苹果超Facebook 中国21企业入选

来源: 腾讯科技

世界品牌500强苹果超Facebook 中国21企业入选

21大中国品牌(腾讯科技配图)

腾讯科技讯(臧金明)12月28日消息,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了2011 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苹果击败Facebook从跃居第一,Facebook退居第二,去年排名第五的谷歌上升两位跃居第三。今年中国内地有21个品牌入选,其中CCTV、中国移动(微博)、工商银行和国家电网位列前100名。

2011年世界品牌500 强排行榜入选国家共计26个,其中美国占据500强中239 席,比去年多2席,仍然是当之无愧的品牌强国。法国以43个品牌数位居第二,日本以41个品牌入选席位排名第三。入选品牌数量前十名的国家还有英国 (39个) 、德国 (25个) 、中国 (21 个) 、瑞士 (21个)、意大利(14 个)、荷兰(10个)和瑞典(8 个)。

前十大品牌依次为苹果、Facebook、谷歌、微软、IBM、沃尔玛、可口可乐、亚马逊、梅赛德斯·奔驰、麦当劳。英特尔排名第11,Twitter紧随其次,索尼第16,惠普第17,Youtube排名第19,思科第20。前二十大品牌除奔驰和索尼外,其余均为美国企业。

我国共有21家企业入选该榜单,其中CCTV排名第50,在入选的中国企业中排名居首,中国移动排名第65,联想第121,海尔第127,华为第275,长虹第298,中国联通(微博)第402,中国电信(微博)第416。

Zynga为入选企业中最年轻的品牌,品牌年龄仅有四年,排名第477;Twitter品牌年龄五年,排名第12;Wii品牌年龄五年,排名333;Youtube品牌年龄六年,排名第19;Facebook品牌年龄七年,排名第二;第二人生(Second Life)品牌年龄八年,排名第306;Skype品牌年龄八年,排名第382。

百年品牌柯达和诺基亚成为排名下滑最大的企业,昔日的影像印刷业霸主柯达深陷破产危机,被数字时代狠狠抛弃,成为下降速度最快的品牌,从去年的第90名下滑到今年的第340名,下滑250个名次;曾经个人通讯设备堪称NO.1 的芬兰手机品牌诺基亚也由于近年来严重缺乏创新,成为下降最快榜单第二名,从去年的38名下滑到今年的185名,下滑147个名次;摩托罗拉从去年的108名下滑到今年的173名,下滑65个名次。

入选2011年《世界品牌500 强》的品牌共覆盖了49个行业,前景黯淡的传统媒体以37个品牌入选仍保持着行业第一,但是总体排名在下滑。消费品领域的食品与饮料行业紧随其后入选 32 个品牌,与去年相同。汽车与零件与零售行业分别有小幅提升 , 以入选28 、27 个品牌紧随其后。而金融行业的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创业天才14个成功原则

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美国蓝天航空公司创业天才尼尔曼最近向外界透露他的心得。
美国蓝天航空是“9.11”事件后第一家成功申请上市的航空业者,市值1.47亿美元。
在全世界割喉战进行最惨烈的航空业,蓝天航空在董事长尼尔曼的领导下,奉行了14项原则,和顾客发展出良好关系,创造出一连串令世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其市值一度是美航、联航及达美航空市值的总和。尼尔曼迈向成功的14个原则是:
1.做你自己最热衷的事:惟有如此,你才会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2.不断试着跳出框架思考事情:即不要照单全收传统的观念,应尝试从新角度思考。
3.效法产业中最佳的竞争者:一面学习一面持续吸收值得学习的对象。
4.随时准备前进:不要只看到暂时的挫败,其实这只是一个章节的结束及另一个全新章节的开始。应该欣然接受自己总会碰到不顺遂的事实,不管不如意的事情是大是小。
5.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永远把事情做得比别人好。
6.一定要取得充裕资金:有了充足现金做后盾,碰到再大的意外状况也不怕。
7.好好照顾你的员工:因为任何事业的成败,最终仍系于基层人员的表现。要让员工看到你承诺要照顾他们的行为,尽一切力量努力创造一个快乐的工作环境,员工就会自动提高生产力。
8.尊敬你的顾客:永远想着要提供给他们最好的服务。要确保顾客和公司的每次互动,强化你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利益。只要有一半以上的生意来自大家的口碑宣传,就表示你们做对了。
9.及早承认自己犯的错误:但不要让错误影响你的进度。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现实世界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对于自己会犯错的事实,态度越开放越有益于成长。
10.注意细节:注意所有的小细节,这些小细节可能会影响一般顾客的消费过程,让他们有一次难忘的消费经验。
11.仔细控制成本:切勿铺张浪费,凡事节俭,做任何事合理就好,尽量压低营运成本。
12.充分运用科技:尽量做到自动化。蓝天航空让票务人员在其自家接听订位电话,公司就不须另外成立及维持一个客服中心。蓝天航空的每一张机票都是通过电子管道开立的,上面有许多实时管理信息。
13.吸引更多注意力:运用游击战行销术,利用口碑广为宣传,可迅速打开知名度。让自己随时准备对着群众说话,设法让民众知道你们做了哪些与众不同的事。
14.坚守核心价值:建立一套核心价值,以后做任何事都以该核心价值为基础。

Facebook上的中国老大

在Facebook上,亚洲最大的社交游戏公司不是来自日本、不是来自韩国,而是来自中国。

这家公司的名字叫乐元素,凭借一款养鱼游戏《开心水族箱》声名鹊起。时至今日,这款游戏仍稳居Facebook总收费榜第9的位置,每天有240万人在线,世界最大的社交游戏公司Zynga曾山寨过这款游戏,但以失败告终。乐元素今年第一季度的营业额就超过了去年的总和,据说今年的收入将会突破1000万美元。

“你们3万块钱注册资金还办什么公司啊,卖凉粉还差不多。”王海宁回忆起两年前办乐元素时所遭受的冷眼唏嘘不已,那时候他们打听到办一张营业执照的注册资金最低是3万元,于是就办了一张,剩下的钱用来发工资,可没想到这3万块钱却给这个初创的小公司带来了不少麻烦。

“当时银行觉得我们的注册资金太少,不给我们开户,有海外资金汇过来也不给我们结汇,怀疑我们是洗黑钱的。”那是2009年的3月,王海宁刚刚从人人网辞职。

社交游戏创业的“三股风”

“我是陈一舟招聘的第一名大学生。”2000年王海宁刚刚从武汉大学毕业就被同为武大毕业的陈一舟带入了仍处于洪荒时期的中国互联网。陈一舟那时候还在做Chinaren,王海宁则和点点网创始人许朝军成为了Chinaren的最早员工。

“你会发现其实奇迹是可以创造的,只要找到一群优秀的人,有理想并赶上合适的时机,就可以做出改变人类生活的事情。”创业的种子那时候就已经在王海宁的心中扎下了根,离开搜狐后王海宁开始了外企高管的生活,他在IBM、ICP等公司做了7年市场销售方面的工作,“那种四平八稳的日子真的不适合我,我还是更喜欢充满无数可能的互联网。”于是7年后王海宁再次回到了陈一舟的麾下,时过境迁,当初的Chinaren早已经被人人网所取代,也就是在人人网,王海宁第一次接触了社交游戏。

王海宁在人人网担任增值业务总监,那时候人人网并没有专注于如何赚钱,整个团队还只有二十几个人,处于积累用户阶段。2008年人人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开始做开放平台,社交游戏是社交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社交游戏还很不成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很好,人人网上也就只有几款小的Flash游戏,为了平台的发展,王海宁就亲自带着人做了十几款社交游戏,有的反响不错,有的很失败。

“我记得我们有一款黑社会老大收小弟的游戏,还被‘焦点访谈’报道了,被文化部罚了款。”这件事至今还让王海宁哭笑不得。

社交游戏在中国真正火起来还要得益于“开心农场”,这是一个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游戏,大半夜起来种菜、偷菜在一段时间内俨然已经成了不少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身处行业之中的王海宁看到了社交游戏所蕴含的巨大商机,这也促成了王海宁第二次离开陈一舟,而这一次离开,他选择了另起炉灶,他把当初的离开总结为受“三股风”的推动。

第一股风来自于社交网站在全球的风靡。随着Facebook的诞生,马克·扎克伯格建立的社交王国让5亿多人成功地连接在一起,并在他们之间绘制社会关系,创造了一套交换信息的崭新系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011年6月,北美地区的人们花在社交网站的时间占总上网时间的1/3,要知道Facebook在诞生之初还只被用来当做一个泡妞的工具,一个个人信息的展示平台。慢慢地,这个平台的功能越来越完备,具有了分享和联系的功能,继而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好友网络,很多视频网站的流量都来自于社交网站的转载点击。小的应用和游戏的产生更催动了这个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享受社交网站带来的便利,习惯通过玩游戏和朋友交流感情和比拼成就,慢慢地在Facebook上还诞生了像Zynga这种即将上市的社交游戏公司。

第二股风来自于社交游戏的大众化趋势。忽如一夜春风来,全国人民都开始偷菜了,这种简单、生动的游戏让人们欲罢不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其具有的社交性,给了那些刚刚接触互联网的,刚刚学会登陆QQ和新浪,连打字都不熟练的人玩游戏的机会。偷菜游戏已经运营两年了,可仍然热潮不退,全国还有1.6亿网民在偷菜,这里面大部分是中年妇女,她们不是整天沉迷于《魔兽世界》那种大型游戏的高端玩家,也不是那种互联网思维武装到脚的IT精英,她们是中国最多数的一群人,这个市场恰恰也是最大的市场。

第三股风来自于开放平台的推动。平台开放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为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能力做真正的全业务。平台和应用开发者是相互依存的互利关系,Facebook成就了Zynga,而没有Zynga等成千上万的社交游戏公司,Facebook也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在国内,开放平台之风也吹得很猛烈,腾讯和百度相继宣布开放,平台化的趋势给了社交游戏公司存活以及发展的土壤。王海宁在人人网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些趋势。

“人生虽然有很多创业的机会,但有些时候有的机会就是属于你的,有的机会就是属于别人的。属于你的机会当别人还不知道它是一个机会的时候你就知道,别人还不了解这个行业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行业存在的挑战、面临的风险和它能给你带来的益处。当你碰巧了解这个行业,又有合适的团队,还有合适的资源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做呢?”王海宁如此理解“机会主义者”。

“如果我当初没有立刻出来创业而选择继续在人人网呆着,等到人人网上市以后再去做也来得及,但那时候这个机会也就不是我一个人的机会了,是所有人的机会,我失去了先发的优势。”王海宁说。

CEO、产品经理、HR

“办公室里有很多人喜欢养鱼,也有很多人把养鱼作为自己的屏保,既然有这么多人在办公室养鱼,这种行为能不能变成在社交网站上的内容呢?”王海宁说。互联网就是真实生活的映照,而社交游戏最好的题材就是把人们生活中喜欢做的事情搬到网上来。

《开心水族箱》这款游戏就是基于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而制作的。游戏模式很简单,只有两种玩法:喂自己朋友的鱼和自己养鱼;最初的盈利模式也很简单:卖鱼。乐元素已经在Facebook上卖出了500万条鱼,每条鱼售价在10美分到1美元之间。慢慢的他们增加了更多的道具,包括可以自动喂鱼的海马和可以让鱼快速长大的鱼食等等。刚刚在Facebook上线的3个月,为了让用户更简单地进入到养鱼游戏当中,团队几乎天天对游戏进行优化,每天都是不眠之夜。

现在对游戏的更新和维护成了乐元素团队日常最重要的事情,乐元素有一个口号:我们做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王海宁常把自己做游戏比喻成开餐馆,他说:“如果你是开餐馆的,每天有240万人到你餐馆吃东西,而你的菜品一年四季没有变化,这个餐馆能经营得好吗?”因此服务行业成了王海宁对乐元素公司的一个全新定位,他把自己做社交游戏看成了是拍电视剧,每集都有新剧情;看成了《非诚勿扰》,每期都有不同的男嘉宾。在这种产品思维的推动下,过去两年《开心水族箱》发布了大概250个版本,基本上三天就会有一个新的玩法或者功能的改进。

最开始,《开心水族箱》这款游戏只是简单的养鱼和喂鱼,随着游戏不断更新,不仅出现了更多的道具,还产生了类似宝物兑换系统和连连看小应用等新的功能,这些都不断焕发着这款“老”游戏的生命力,一系列的变化过后,现在的《开心水族箱》已经和两年前的完全不同了,变成了一款内容极其丰富,具有更高可玩性的游戏。“通过不断地刺激和玩法的更新,我们这款游戏两年间卖出了1000万美金的虚拟物品,具有很高的可持续性是我们当时选择这个产品并坚持运营的重要原因。”王海宁说。

在做《开心水族箱》之前,乐元素的社交游戏之路也并非走得一帆风顺,他们也曾经有过失败的作品,无人问津,营收惨淡。“在一两个月后当游戏的保留率和活跃人数还达不到预期,就要果断放弃。”王海宁没有对付出的艰辛存有一丝侥幸,因为他知道一个创业型的团队耗不起,尤其在Facebook这样竞争激烈的平台,如果一款游戏没有马上火起来,想翻身的机会几乎是零。

“两年前我们的同行做社交游戏,一个团队20人做四个产品,但是现在看能够活下来的一般是20人都投到一款产品中去的公司。”王海宁认为社交游戏讲究专注,一款好的产品一定要精耕细作,这样产生的价值远远要比多管齐下所得更多,这一点从他做《开心水族箱》就可窥斑见豹,这款游戏两年过去了还在继续运营,每天都有新的改变,给用户新的感受。

“中国技术人才的成本较低,经验更丰富,乐元素的一款游戏放到全球12个国家,每个国家赚一点就可以保证公司的盈利,而日本的游戏如果放在越南就不一定能赚钱,这是中国公司成本结构的优势。”王海宁很善于利用已有的优势资源,依靠高质量的游戏和低廉的运营成本,乐元素创业的第一年经历了爆发式的成长,3个月内就实现了盈利,一年后25人的团队每个月可以净赚十几万美元,但是这时要想做出更多高品质的游戏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团队规模,于是他们迎来了创业伊始的第一笔投资:仅仅通过两个星期的谈判,DCM就给乐元素投资了500万美元。

目前乐元素推向市场的已经有5款游戏,最新一款游戏是手机上的社交游戏,由前一段时间收购的日本一家游戏公司负责运营,游戏上线两个月,每个月可以赚15万美元。乐元素现在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目前也开始和国内的开放平台进行合作,新推出的游戏 My Kingdom 5月3日在QQ空间上推出后很受欢迎,在开心网也很快就冲到了第一的位置。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平台上对接口及支付手段上的不同要求,乐元素耗资30万做了一套游戏的发布平台。“它就像一个中介,可以把我们的游戏自动接到世界各地的平台,完成15个国家一次更新,这个只有我们公司能做到。”王海宁说。

事实上,王海宁的真正身份不仅仅是CEO或者产品经理,还有一个头衔:HR。

“公司的前50个人中有30个都是我亲自招聘的。”王海宁有时候不像是一个CEO,而更像是一个HR。乐元素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6个人,这6个人用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一款名为《开心水族箱》的游戏,游戏发布的第一个月就在俄罗斯赚了两万美金,他们有的是MySpace的前CTO,有的是人人网后台游戏开发的技术骨干。“乔布斯说过‘公司的前10个人决定了这个公司的发展’,我觉得说得很对。”

有一个刚刚从MySpace离职的人拿了很多大公司的Offer,后来他选择了乐元素,因为王海宁给他列了一个单子,单子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游戏在未来一年内的收入预测,能雇多少人、能挣多少钱、多少成本、网线多少成本、电多少成本、水多少成本。“如果说海底捞的客人是一桌桌抓过来的,那么我们的员工也是一个个抓过来的。”王海宁为了求才还做过类似于三顾茅庐的事情,他曾经三次请某知名网站的工程师吃饭,希望他可以到乐元素工作,最后终于等到那个人同意加入的邮件,全公司职员一起欢呼。

乐元素初始团队的几个人都是来自人人网和MySpace的骨干,可以说他们是全世界惟一一个有深厚社交网络背景的社交游戏公司,这样的一批行业精英聚集在一起成为了乐元素最大的推动力。这就像一个会做饭的人在饭馆吃饭,明白菜是怎么做出来的道理一样,乐元素了解社交网站,从后台的运作到前台新鲜事、通知等具体应用无不了如指掌,这也是创业初期他们区别于其他社交游戏公司的优势,他们会更加关注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在社交网络上的承诺方式,包括社交网站自身的一些特点。他们用社交的思维去想人们喜欢什么样互动方式,需要什么样的互动行为,然后再去想游戏的具体玩法,可以说是先有了社交才有了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