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os 性能测试 内核优化配置

解决mac 在糟糕网络下 tcp/http 等连接较高概率超时失败问题

经过定位,应该是系统的tcp 和 socket连接数太小的问题,导致开大量应用后会出现该问题

1.增加 max files:

解决mac 在糟糕网络下 tcp/http 等连接较高概率超时失败问题

经过定位,应该是系统的tcp 和 socket连接数太小的问题,导致开大量应用后会出现该问题

1.增加 max files:

sysctl -a | grep files
kern.maxfiles = 12288
kern.maxfilesperproc = 10240

#设置系统最大连接数从12288到1048600.
sudo sysctl -w kern.maxfiles=1048600

#设置进程连接数限制,进程的最大连接数要小于等于全局连接数
sudo sysctl -w kern.maxfilesperproc=1048576

2.增加max sockets:

sysctl -a | grep somax
kern.ipc.somaxconn: 256
sudo sysctl -w kern.ipc.somaxconn=4096

3.设置动态端口范围portrange

sysctl net.inet.ip.portrange
net.inet.ip.portrange.first: 49152
net.inet.ip.portrange.last: 65535

说明:Linux动态端口号默认范围是32768-65535,也就是说,作为客户端连接同一个IP和同一个端口号,最多只能建立30000多个连接,而Mac默认只能建立16000个左右的连接。
sudo sysctl -w net.inet.ip.portrange.first=32768

4.tcp最大分段寿命
sysctl net.inet.tcp.msl
net.inet.tcp.msl: 30000

说明:最大段寿命*是一个 [TCP] [分段]可以存在于互联网系统中的最大时间。它被任意地定义为两分钟长。最大段寿命的值用来确定 TIME_WAIT 周期(最大段寿命的两倍)
sudo sysctl -w net.inet.tcp.msl=5000

说明:设置tcp失败后回收时间,由默认的30s修改为5秒,一般方便性能测试。

5.设置ulimit
ulimit -n 
说明:命令显示当前shell能打开的最大文件数,默认值:256,该值总是小于kern.maxfilesperproc的值,因为一个shell就是一个进程。
ulimit -n 1048576

6.确保重启后参数生效(永久设置)
6.1按以上的方式设置参数有个问题,当系统重启后,这些参数又恢复成了默认值,解决办法就是把参数写到/etc/sysctl.conf文件中,但是,默认macos这个文件是不存在的,所以首先就要创建它:
sudo touch /etc/sysctl.conf
然后把参数写到文件里
kern.maxfiles=1048600
kern.maxfilesperproc=1048576
kern.ipc.somaxconn=4096
net.inet.tcp.msl=5000
net.inet.ip.portrange.first=32768
#net.inet.ip.portrange.last=65535

至于ulimit-n的值,可以把ulimit-n1048576 写到.bashrc中实现自动修改。

查看批量查看结果

ulimit -n 

sysctl kern.maxfiles kern.maxfilesperproc kern.ipc.somaxconn net.inet.tcp.msl net.inet.ip.portrange.first net.inet.ip.portrange.last

最后修改参数总结:(临时设置)
sudo sysctl -w kern.maxfiles=1048600
sudo sysctl -w kern.maxfilesperproc=1048576
sudo sysctl -w kern.ipc.somaxconn=4096
sudo sysctl -w net.inet.tcp.msl=5000
sudo  sysctl -w net.inet.ip.portrange.first=32768
ulimit -n 1048576

Easy Connect 网络监视进程关闭方法

由于工作中,有时需要在使用外部网络的情况下,访问公司内网,因此使用了Easy Connect这个工具,用于连接到公司的虚拟专用网中。装了之后,也只偶尔用用,大多数时间这个软件是关闭的。

但是最近处理网络异常断线时排查问题发现,EasyMonitor等3个进程一直在运行,而Easy Connect已经几个月没有使用过了,一直源源不断的上传下载数据包。不能强制退出,即使我在终端使用kill命令结束了,也会立刻重启,然后拦截网络流量.这是一个顽固的开机启动程序,类似病毒的.所以决定动手干掉.

检查plist文件

分别在以下6个目录中检查是否有与EasyConnect相关的plist文件

  1. ~/Library/Preferences/ – (当前用户设置的进程)
  2. ~/Library/LaunchAgents/ – (当前用户的守护进程)
  3. /Library/LaunchAgents/ – (管理员设置的用户进程)
  4. /Library/LaunchDaemons/ – (管理员提供的系统守护进程)
  5. /System/Library/LaunchAgents/ – (Mac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进程)
  6. /System/Library/LaunchDaemons/ – (Mac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守护进程)

删除所有com.sangfor.EasyMonitor.plist,和以com.sangfor.开头的plist

检查守护进程
launchctl list | grep Easy
可以看到有3个进程是杀不掉的会自动重启

sudo launchctl unload com.sangfor.ECAgentProxy

sudo launchctl unload /Applications/EasyConnect.app/Contents/Resources/LaunchDaemons/com.sangfor.EasyMonitor.plist

sudo launchctl unload /Applications/EasyConnect.app/Contents/Resources/LaunchAgents/com.sangfor.ECAgentProxy.plist

然后重启,网络终于正常了,一个晚上加一整天都没有断线(以前一天要断好几次地),收工.

android获取SIM卡信息和手机号码

  1. public class PhoneInfoUtils {
  2. private static String TAG = “PhoneInfoUtils”;
  3. private TelephonyManager telephonyManager;
  4. //移动运营商编号
  5. private String NetworkOperator;
  6. private Context context;
  7. public PhoneInfoUtils(Context context) {
  8. this.context = context;
  9. telephonyManager = (TelephonyManager) context.getSystemService(Context.TELEPHONY_SERVICE);
  10. }
  11. //获取sim卡iccid
  12. public String getIccid() {
  13. String iccid = “N/A”;
  14. iccid = telephonyManager.getSimSerialNumber();
  15. return iccid;
  16. }
  17. //获取电话号码
  18. public String getNativePhoneNumber() {
  19. String nativePhoneNumber = “N/A”;
  20. nativePhoneNumber = telephonyManager.getLine1Number();
  21. return nativePhoneNumber;
  22. }
  23. //获取手机服务商信息
  24. public String getProvidersName() {
  25. String providersName = “N/A”;
  26. NetworkOperator = telephonyManager.getNetworkOperator();
  27. //IMSI号前面3位460是国家,紧接着后面2位00 02是中国移动,01是中国联通,03是中国电信。
  28. // Flog.d(TAG,”NetworkOperator=” + NetworkOperator);
  29. if (NetworkOperator.equals(“46000”) || NetworkOperator.equals(“46002”)) {
  30. providersName =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
  31. } else if(NetworkOperator.equals(“46001”)) {
  32. providersName = “中国联通”;//中国联通
  33. } else if (NetworkOperator.equals(“46003”)) {
  34. providersName =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
  35. }
  36. return providersName;
  37. }
  38. public String getPhoneInfo() {
  39. TelephonyManager tm = (TelephonyManager) context.getSystemService(Context.TELEPHONY_SERVICE);
  40.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
  41. sb.append(“\nLine1Number = ” + tm.getLine1Number());
  42. sb.append(“\nNetworkOperator = ” + tm.getNetworkOperator());//移动运营商编号
  43. sb.append(“\nNetworkOperatorName = ” + tm.getNetworkOperatorName());//移动运营商名称
  44. sb.append(“\nSimCountryIso = ” + tm.getSimCountryIso());
  45. sb.append(“\nSimOperator = ” + tm.getSimOperator());
  46. sb.append(“\nSimOperatorName = ” + tm.getSimOperatorName());
  47. sb.append(“\nSimSerialNumber = ” + tm.getSimSerialNumber());
  48. sb.append(“\nSubscriberId(IMSI) = ” + tm.getSubscriberId());
  49. return sb.toString();
  50. }
  51. }

AndroidManifest.xml清单文件中加入权限

<uses-permission android:name="android.permission.READ_PHONE_STATE"/> 

在这里补充下:
手机号码不是所有的SIM卡都能获取。只是有一部分可以拿到。这个是由于移动运营商没有把手机号码的数据写入到SIM卡中,能够读取SIM卡号的话应该有前提,那就是SIM卡已经写入了本机号码,不然是无法读取的。具体的什么样的卡能获取到号码,要自己具体测试才可以,就算是同一个运营商同一个套餐的卡也会有差别。

楼主项目用的物联卡就是获取不到号码,然后就用了iccid,下面科普下iccid:
SIM卡正面或者背面总有那么几行数字和字母,20位的,这就是iccid。CCID:Integrate circuit card identity 集成电路卡识别码(固化在手机SIM卡中) ICCID为IC卡的唯一识别号码,共有20位数字组成,其编码格式为:XXXXXX 0MFSS YYGXX XXXXX。

前六位运营商代码:中国移动的为:898600;898602 ,

中国联通的为:898601,中国电信898603

如果还想获取到更多的手机卡信息,可查看TelephonyManager的具体方法

埃拉托斯特尼筛法

求解第N个素数,求第 10,0000、100,0000、1000,0000 … 个素数(要求精确解)。

埃拉托斯特尼筛法(Sieve of Eratosthenes),这是一种非常古老但是非常有效的求解𝑝𝑛pn的方法,其原理非常简单:从2开始,将每个素数的各个倍数都标记成合数。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Android AndroidX的迁移

Google 2018 IO 大会推出了 Android新的扩展库 AndroidX,用于替换原来的 Android扩展库,将原来的android.*替换成androidx.*;只有包名和Maven工件名受到影响,原来的类名,方法名和字段名不会更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使用 AndroidX的扩展库需要哪些配置。

1. AndroidX变化

1)常用依赖库对比:

Old build artifactAndroidX build artifact
com.android.support:appcompat-v7:28.0.2androidx.appcompat:appcompat:1.0.0
com.android.support:design:28.0.2com.google.android.material:material:1.0.0
com.android.support:support-v4:28.0.2androidx.legacy:legacy-support-v4:1.0.0
com.android.support:recyclerview-v7:28.0.2androidx.recyclerview:recyclerview:1.0.0
com.android.support.constraint:constraint-layout:1.1.2androidx.constraintlayout:constraintlayout:1.1.2

 更多详细变化内容,可以下载CSV格式映射文件;

2)常用支持库类对比:

Support Library classAndroidX class
android.support.v4.app.Fragmentandroidx.fragment.app.Fragment
android.support.v4.app.FragmentActivityandroidx.fragment.app.FragmentActivity
android.support.v7.app.AppCompatActivityandroidx.appcompat.app.AppCompatActivity
android.support.v7.app.ActionBarandroidx.appcompat.app.ActionBar
android.support.v7.widget.RecyclerViewandroidx.recyclerview.widget.RecyclerView

 更多详细变化内容,可以下载CSV格式映射文件。

2. AndroidX配置

1)更新升级插件

  • 将AS更新至 AS 3.2及以上;
  • Gradle 插件版本改为 4.6及以上;
    项目下 gradle/wrapper/gradle-wrapper.propertie 文件中的distributionUrl改为:
distributionUrl=https\://services.gradle.org/distributions/gradle-4.6-all.zip
  • compileSdkVersion 版本升级到 28及以上;
  • buildToolsVersion 版本改为 28.0.2及以上。

插件更新提示

2)开启迁移AndroidX
 在项目的gradle.properties文件里添加如下配置:

android.useAndroidX=true
android.enableJetifier=true

 表示项目启用 AndroidX 并迁移到 AndroidX。

3)替换依赖库
 修改项目app目录下的build.gradle依赖库:

implementation 'com.android.support:appcompat-v7:28.0.2' → implementation 'androidx.appcompat:appcompat:1.0.0'
implementation 'com.android.support:design:28.0.2'  → implementation 'com.google.android.material:material:1.0.0'
implementation 'com.android.support.constraint:constraint-layout:1.1.2' → implementation 'androidx.constraintlayout:constraintlayout:1.1.2'
...

4)修改支持库类
 将原来importandroid.**包删除,重新import新的androidx.**包;

import android.support.v7.app.AppCompatActivity; → import androidx.appcompat.app.AppCompatActivity;

5)一键迁移AndroidX库
 AS 3.2 及以上版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方法一键迁移到 AndroidX。选择菜单上的ReFactor —— Migrate to AndroidX… 即可。(如果迁移失败,就需要重复上面1,2,3,4步手动去修改迁移)

AndroidX 迁移

注意:如果你的项目compileSdkVersion 低于28,点击Refactor to AndroidX…会提示:

You need to have at least have compileSdk 28 set in your module build.gradle to refactor to androidx

提示让你使用不低于28的sdk,升级最新到SDK,然后点击 Migrate to AndroidX…,AS就会自动将项目重构并使用AndroidX库。

3. AndroidX迁移问题

《Android Support库和AndroidX冲突问题》

4. AndroidX影响

  虽然说目前对我们没有多大影响,我们可以不使用仍然使用旧版本的支持库,毕竟没有强制,但长远来看还是有好处的。AndroidX重新设计了包结构,旨在鼓励库的小型化,支持库和架构组件包的名字也都简化了;而且也是减轻Android生态系统碎片化的有效方式。

参考

AndroidX 官方文档,开启传送门

Linux共享内存实现机制的详解

内存共享: 两个不同进程A、B共享内存的意思是,同一块物理内存被映射到进程A、B各自的进程地址空间。进程A可以即时看到进程B对共享内存中数据的更新,反之亦然。由于多个进程共享同一块内存区域,必然需要某种同步机制,互斥锁和信号量都可以。

效率: 采用共享内存通信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效率高,因为进程可以直接读写内存,而不需要任何数据的拷贝。对于像管道和消息队列等通信方式,则需要在内核和用户空间进行四次的数据拷贝,而共享内存则只拷贝两次数据[1]: 一次从输入文件到共享内存区,另一次从共享内存区到输出文件。实际上,进程之间在共享内存时,并不总是读写少量数据后就解除映射,有新的通信时,再重新建 立共享内存区域。而是保持共享区域,直到通信完毕为止,这样,数据内容一直保存在共享内存中,并没有写回文件。共享内存中的内容往往是在解除映射时才写回 文件的。因此,采用共享内存的通信方式效率是非常高的。

共享内存实现机制 

共享内存是通过把同一块内存分别映射到不同的进程空间中实现进程间通信。而共享内存本身不带任何互斥与同步机制,但当多个进程同时对同一内存进行读写操作时会破坏该内存的内容,所以,在实际中,同步与互斥机制需要用户来完成。 
来看几个系统调用函数: 

(1)创建共享内存


 
参数:key为输出型参数 
size:size的大小应为1024整数倍(4k对齐) 
shmflg:权限标志

(2)将共享内存映射到自己的内存空间:shmat 

shmat是空间映射,通过创建的共享内存,在它能被进程访问之前,需要把该段内存映射到用户进程空间。shmaddr是用来指定共享内存映射到当前进程中的地址位置,要想改设置有用,shmflag必须设置为SHM_RND标志。大多情况下,应设置为空指针(void*)0,让系统自动选择地址,从而减小程序对硬件的依赖性。shmflag除了上面的设置外,还可以设置为SHM_RDONLY,使得映射过来的地址只读。 
返回值:调用成功则返回映射地址的第一个字节,失败返回-1。 
(3)解除映射:shmdt


 
参数为要解除的地址空间。 

(4)控制共享内存 
 
先来看第三个参数的结构体: 
 
 
第二个参数cmd的选项:IPC_STAT:得到共享内存的状态,把共享内存的shmid_ds结构体复制到buf里 

IPC_SET:改变共享内存的状态,把buf所指的结构体中的uid,gid,mode,复制到共享内存的shmid_ds结构体内 
IPC_RMID:删除这块共享内存 
BUF:共此内存管理结构体

代码实现: 

共享内存的特点:

(1)共享内存就是允许两个不想关的进程访问同一个内存 
(2)共享内存是两个正在运行的进程之间共享和传递数据的最有效的方式 
(3)不同进程之间共享的内存通常安排为同一段物理内存 
(4)共享内存不提供任何互斥和同步机制,一般用信号量对临界资源进行保护。 
(5)接口简单

所有进程间通信的特点: 

(1)管道 

管道分为命名管道和匿名管道。匿名管道只能单向通信,且只能在有亲缘关系的进程间使用,常用于父子进程,当一个进程创建了一个管道,并调用fork创建子进程后,父进程关闭读端,子进程关闭写端,实现单向通信。管道是面向字节流,自带互斥与同步机制,生命周期随进程。 
命名管道与匿名管道:命名管道允许毫不相干的两个进程之间

(2)信号量 

信号量是一个计数器,可以用来控制多个线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它不是用于交换大批数据,而用于多线程之间的同步,常作为一种锁机制,防止某进程在访问资源时其他进程也来访问,因此,主要作为进程间以及同一进程的不同线程间的同步手段。

(3)消息队列 

消息队列是消息的链表,存放在内核中并由消息队列标识符标识,消息队列克服了信号传递信息少,管道只能承载无格式字节流以及缓冲区受限等特点。消息队列是UNIX下不同进程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 一种机制,UNIX允许不同进程将格式化的数据流以消息队列形式发送给任意进程,对消息队列具有操作权限的进程都可以使用msgget完成对消息队列的操作控制,通过使用消息类型,进程可以按顺序读信息,或为消息安排优先级顺序。

(4)共享内存 

共享内存就是映射一段能被其他进程所访问的内存,这段共享内存由一个进程创建,但多个进程都可以访问,共享内存是最快的IPC方式,它是针对其他IPC方式运行效率低而专门设计的,它往往与其他机制,如信号量,配合使用,来实现进程间的同步。

    以上就是Linux共享内存实现机制的内容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下,如果有疑问的可以到本站留言,进行讨论。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本站的支持!

程序员常用Linux命令

程序员也是半个运维了,在日常开发中经常会接触到Linux环境操作。小公司的开发人员甚至是兼了全运维的工作,下面整理了一些常用的Linux操作命令。

Linux常用指令

ls          显示文件或目录

     -l       列出文件详细信息l(list)

     -a       列出当前目录下所有文件及目录,包括隐藏的a(all)
     
mkdir         创建目录

     -p       创建目录,若无父目录,则创建p(parent)

cd            切换目录

touch         创建空文件

vim / vi      创建/编辑文件

     insert   编辑
     
     :q       退出
     
     :q!      强制退出
     
     :wq      保存并退出
     
     esc      退出编辑

echo          创建带有内容的文件

cat           查看文件内容

tar           打包压缩

     -c       建立压缩档案
     
     -x       解压缩文件
     
     -z       gzip压缩文件
     
     -j       bzip2压缩文件
     
     -v       显示所有过程
     
     -f       使用档名
    
cp            拷贝

     -r       递归拷贝目录

mv            移动或重命名

rm            删除文件

     -r       递归删除,可删除子目录及文件

     -f       强制删除
     
chmod         变更文件或目录的权限

kill          杀进程

find          在文件系统中搜索某文件

wc            统计文本中行数、字数、字符数

grep          在文本文件中查找某个字符串

rmdir         删除空目录

tree          树形结构显示目录,需要安装tree包

pwd           显示当前目录

ln            创建链接文件

date          显示系统时间

more / less   分页显示文本文件内容

head / tail   显示文件头、尾内容

sudo          用来以其他身份来执行命令,预设的身份为root

su            换当前用户身份到其他用户身份

stat          显示指定文件的详细信息,比ls更详细

who           显示在线登陆用户

whoami        显示当前操作用户

hostname      显示主机名

uname         显示系统信息

top           动态显示当前耗费资源最多进程信息

ps            显示瞬间进程状态
     
     -e       显示所有进程
     
     -f       全格式

du            查看目录大小

     -s       只显示目录大小的总合
     
     -h       带单位显示目录大小

df            查看磁盘大小df 
    
     -h       带有单位显示磁盘信息
     
free          查看内存情况

     -b       单位(bytes)
     
     -k       单位(KB)
     
     -m       单位(MB)
     
     -g       单位(GB)

ifconfig      查看网络情况

ping          测试网络连通

netstat       显示网络状态信息

     -ano     查看某个端口是否被占用
     
     -tlnp    根据端口查找PID

man           查看Linux中的指令帮助

kill          杀进程

不常用地命令

 clear         清屏
reboot 重启系统
shutdown
 -r       关机重启
 -h       关机不重启
 now      立刻关机

编程语言简史:给C语言做个演示程序,结果他们弄出了一个操作系统UNIX

编程语言有上千种,但是流行的不过10来种,那些我们经常使用的编程语言都是谁在什么时候创造出来的呢?Casper Beyer 为我们进行了整理。

1800年

Joseph Marie Jacquard 教会了一台织布机读穿孔卡片,制造出了第一个高度多线程的处理单元。他的发明受到了预见天网(Skynet)诞生的纺织工人的强烈反对。

1842年

Ada Lovelace(英国诗人拜伦之女)为计算程序拟定“算法”,写作的第一份“程序设计流程图”,被珍视为“第一位给计算机写程序的人”。稍微有点不便的是当时还没有计算机呢。

1936年

阿兰·图灵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但英国法庭却并不认可,还判处对他进行化学阉割。

女皇后来宽恕了他,但不幸的是当时他已经过世很久了。

1936年

Alonzo Church(算法理论重要奠基人)发明了lambda算子,跟图灵生活在同样的时代,但是他在时代的另一边,也并没有被女王阉割。

1957年

John Backus创建了FORTRAN语言,这真正是程序员使用的第一种语言。

1959年

Grace Hopper发明了第一门针对企业面向商业的编程语言,并且把这门语言叫做“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简称COBOL。

1964年

John Kemeny 和 Thomas Kurtz 认为编程太难了,需要回归本源,他们把自己的编程语言叫做BASIC。

1970年

Niklaus Wirth开发了多种语言,最后流行起来的是PASCAL。他喜欢开发语言。

他还发明了让摩尔定律变得过时的Wirth定律(软件变慢的速度比硬件变快的速度更快),因为软件开发者会编写出连大型主机也没法跟上的臃肿软件。

这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在Electron.js被发明出来后

1972年

Dennis Ritchie在贝尔实验室上班上到无聊了,于是他决定写出带有花括号的C语言,这门语言取得了巨大成功。随后他又增加了分段错误等对开发者友好的功能来辅助提高生产率。

折腾完这门语言之后他还有时间,于是他跟在贝尔实验室的伙计决定给C语言做个演示程序,结果他们弄出了一个操作系统,UNIX。

1980年

Alan Kay发明了一门面向对象语言,他把这门语言叫做Smalltalk,在Smalltalk中一切都是对象,甚至一个对象也是对象。没人真正搞得清楚small talk是什么意思。

1983年

Jean Ichbiah注意到Ada Lovelace的程序从来都没有实际运行过,决定以她的名字开发一门语言,但是这门语言还是没有跑起来。

1983年

Bjarne Stroustrup 注意到C在编译方面花的时间还不够多,于是他把自己能想到的每一项功能都增加了进去,然后称之为C++。

每一个地方的程序员都接受了它,因为这样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找借口看阿猫阿狗视频和xkcd漫画就显得比较有诚意了。

1986年

Brac Box 和 Tol Move决定在Smalltalk的基础上制作一个C语言的不可读版本,他们把这门语言叫做Objective-C,但是没人弄得清楚它的语法。

1987年

Larry Wall有宗教经验,他成为了一名牧师,并且把Perl变成了一种教义。

1991年

Guido van Rossum不喜欢花括号,于是他发明了Python,语法选择的灵感来源自Monty Python(巨蟒剧团)和Flying Circus(飞行马戏团)。

1993年

Roberto Ierusalimschy和他的朋友认为自己需要一个巴西本地化的脚本语言,在本地化期间发生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会把指针从1而不是0开始计算,他们把这门语言叫做Lua。

1994年

Rasmus Lerdorf给他个人主页的CGI脚本做了一个模板引擎,后来他把自己的资料都放到了网上。

世界决定将这些东西用到一切,Rasmus于是匆忙地将一些数据库绑定做了进去,并把这门语言叫做PHP。

1995年

Yukihiro Matsumoto不是很高兴,因为他注意到其他程序员不是很高兴。他创建了Ruby来让程序员高兴。在他创建了Ruby后“Matz”高兴了,Ruby社区高兴了,每个人都高兴了。

1995年

Brendan Eich利用周末时间设计了一门语言,打算用这门语言来为全世界的每一个主流浏览器乃至于最终的Skynet都提供动力。

他先是找到了Netscape然后说这门语言叫做LiveScript,但在代码评审期间Java变得流行起来,所以他们决定最好还是用花括号,然后就把它更名为JavaScript。

结果表明,Java却是一个会让他们惹上麻烦的商标,JavaScript随后更名为ECMAScript,但大家还是把它叫做JavaScript。

1996年

James Gosling发明了Java,第一们真正过于繁琐的面向对象语言,在这里设计模式完全压倒了实用主义。

于是就诞生了超级有效的管理器提供商、容器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单一管理器提供商模式。

2001年

Anders Hejlsberg重新发明了Java然后把它叫做C#,因为用C来编程感觉要比Java酷。每个人都喜欢这个新版本的Java,因为它完全不像Java。

2005年

David Hanselmeyer Hansen创建了一个web框架叫做Ruby on Rails,从此大家不再记得Ruby和Rails是两个独立的东西了。

2006年

John Resig为JavaScript写了一个帮助库,每个人都以为那是一门语言,从此从互联网上拷贝粘贴jQuery代码就成为了一门职业。

2009年

Ken Thompson 和 Rob Pike 决定做一门类似C那样的语言,但要有更安全的装置,还要有更好的卖相,并且把Gopher(囊鼠)作为吉祥物。

他们把这门语言成为Go,并把它做成开源然后另外卖Gopher商标的护膝和头盔作为收入来源。

2010年

Graydon Hoare也想把语言做成C那样,他称之为Rust。每个人都要求马上用Rust把软件的每一块都重写一遍。Graydon希望做点更有亮点的事情,于是开始为苹果开发Swift。

2012年

Anders Hjelsberg希望在web浏览器里面写C#,于是他设计出TypeScript,这东西其实是JavaScript,但里面有了更多的Java的东西。

2013年

Jeremy Ashkenas想要像Ruby开发者一样快乐,于是他创建了CoffeeScript,这东西编译后像JavaScript但是样子又更像Ruby。Jerry从来都没有变得像Matz和Ruby开发者那样真正快乐。

2014年

Chris Lattner做Swift的时候,其主要的设计目标就是不要成为Objective-C,最后它看起来像Java。

原文链接:https://medium.com/@caspervonb/a-brief-totally-accurate-history-of-programming-languages-cd93ec806124

译者:36Kr 编译组   编辑:郝鹏程。

来源:编程语言简史:有人讨厌花括号,于是他发明了Python

https://www.oschina.net/news/92787/a-brief-totally-accurate-history-of-programming-languages

使用反向ssh从外网访问内网主机的方法详解

由于我们自己使用的电脑未必有外网ip,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有固定外网ip的服务器(随便搞个腾讯云,阿里云的小机子就行),然后用这台服务器与内网的机子进行通信,我们到时候要先登陆自己的服务器,然后再利用这个服务器去访问内网的主机。
1、准备好有固定ip的服务器A,以及待访问的内网机器B。两者都开着sshd服务,端口号默认都是22。顺便做好ssh免密码登陆。
2、内网主机B主动连接服务器A,执行以下命令:
 >$ ssh -NfR 10000:localhost:22 username@servername -p 22
这条命令的意思是在后台执行(-f),不实际连接而是做port forwarding(-N),做反向ssh(-R),将远程服务器的10000端口映射成连接本机(B)与该服务器的反向ssh的端口。
附:这里有必要加强一下记忆,这个端口号一不小心就容易搞混

man文档中的参数命令是这样的:

-R [bind_address:]port:host:hostport
-R [bind_address:]port:local_socket
-R remote_socket:host:hostport
-R remote_socket:local_socket

bind_address以及其后面的port是指远程主机的ip以及端口,host以及其后的hostport是指本机的ip和端口。由于ssh命令本身需要远程主机的ip(上上条命令中的servername),因此这个bind_address原则上是可以省略的。
执行完这条命令,我们可以在服务器A上看到他的10000端口已经开始监听:
~]$ ss -ant | grep 10000
LISTEN 0 128 127.0.0.1:10000 *:*
3、在上面的操作中,这个1111端口就已经映射成了内网主机B的22端口了,现在我们只要ssh到自己的这个端口就行了。在服务器A中执行:
 >$ ssh username@localhost -p 10000
这样就成功的登陆了内网的主机了。
功能优化
上面的做法其实有一个问题,就是反向ssh可能会不稳定,主机B对服务器A的端口映射可能会断掉,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主机B重新链接,而显然远在外地的我无法登陆B

这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用autossh替代步骤2中的ssh:
C:\ > autossh -M 2222 -NfR 10000:localhost:22 username@servername -p 22
后面的参数跟ssh都一样,只是多了一个-M参数,这个参数的意思就是用本机的2222端口来监听ssh,每当他断了就重新把他连起来。。。不过man文档中也说了,这个端口又叫echo port,他其实是有一对端口的形式出现,第二个端口就是这个端口号加一。因此我们要保证这个端口号和这个端口号加一的端口号不被占用。

有时,我们会想在局域网外访问局域网内的机器。这时,我们可以使用SSH的反向连接来实现。
设备A:位于局域网内,可以访问代理服务器B。 假设该设备IP:A.A.A.A,用户名userA
设备B:位于局域网外,作为访问设备A的代理服务器,不可访问A。假设该设备IP:B.B.B.B,用户名userB
设备C:想要访问A的设备,可以访问B,无法直接访问A。假设该设备IP:C.C.C.C,用户名userC

目标:设备C可以通过SSH访问局域网内设备C

条件:三台设备都需要包含SSH客户端,A,B设备需要包含SSH服务端。

在A设备上建立A设备到B设备的反向代理:

ssh -fCNR <port_b1>:localhost:22 userB@B.B.B.B

例如:ssh -fCNR 10000:localhost:22 userB@B.B.B.B (此时B设备上已经可以通过ssh -p 10000 userA@localhost连接到设备A)

<port_b1>:建立在B机器上,用来代理设备A机器22端口的端口。

userB@B.B.B.B :B机器的用户名和IP地址。

在B设备上建立B设备到A设备的正向代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外网的通信)

ssh -fCNL *:<port_b2>:localhost:<port_b1> userB@localhost

例如:ssh -fCNL *:10001:localhost:10000 userB@localhost

<port_b2>:用作本地转发的端口,用来和外网通信,并将数据转发到<port_b1>,实现从其他机器可以访问。

*代表可以接受来自任意机器的访问。

现在C机器上可以通过B机器SSH到A机器

ssh -p<port_b2> userA@B.B.B.B

参数介绍

-f 后台运行-C 允许压缩数据-N 不执行任何命令-R 将端口绑定到远程服务器,反向代理-L 将端口绑定到本地客户端,正向代理

解读Linux启动过程

转自:https://my.oschina.net/macwe/blog/1531024

解读Linux启动过程

 

1. 概述

本文解读一下从CPU加电自检到启动init进程的过程, 先通过下面这张图大致看一下Linux启动的整个过程。

本文的分析环境是GRUB 0.97 + Linux 2.6.18。

2. BIOS

CPU加电后首先工作在实模式并初始化CS:IP=FFFF:FFF0,BIOS的入口代码必须从该地址开始。BIOS完成相应的硬件检查并提供一系列中断服务例程,这些中断服务提供给系统软件访问硬件资源(比如磁盘、显示器等),最后选择一个启动盘加载第一个扇区(即:MBR,共512字节)数据到内存0x7C00处,并从这里开始执行指令(CS:IP=0000:7C00),对于笔者的电脑来说这就是GRUB的Stage1部分。

3. GRUB

GRUB的作用是bootloader,用来引导各种OS的。

3.1. Stage1

Stage1就是MBR,由BIOS把它从磁盘的0扇区加载到0x7c00处,大小固定位512字节,此时的CPU上下文如下:

eax=0011aa55 ebx=00000080 ecx=00000000 edx=00000080 esi=0000f4a0 edi=0000fff0
eip=00007c00 esp=00007800 ebp=00000000 iopl=0 nv up ei pl zr na po nc
cs=0000 ds=0000 es=0000 fs=0000 gs=0000 ss=0000 eflags=00000246
// 注: dl=启动磁盘号, 00H~7FH是软盘, 80H~FFH是硬盘。

因为只能是512字节,大小受限,它就干一件事,把Stage2的第一个512字节读取到0x8000,然后jmp到0x8000继续执行。

3.1.1. 读磁盘

磁盘扇区寻址有两种方式:

  • CHS方式:传统的方式,使用三元组(10位Cylinder, 8位Head, 6位Sector)来寻找扇区,最大只能找到(2^10) * (2^8) * (2^6) * 512 = 8GB的硬盘容量,现在的硬盘明显不够用了。
  • LBA方式:现在的方式,使用48位线性地址来寻找扇区,最大支持(2^48) * 512 = 128PB的硬盘空间。虽然机械上还是CHS的结构,不过磁盘的固件会自动完成LBA到CHS的转换。

因为CHS明显不适合现在的硬盘,所以LBA模式寻址是现在的PC的标配了吧!万一磁盘不支持LBA或者是软盘,需要我们手工转换成CHS模式。转换公式如下(就是三维空间定位一个点的问题):

磁道号C = LBA / 每磁道的扇区数SPT / 盘面总HPC
磁头号H = (LBA / 每磁道的扇区数SPT) mod HPC
扇区号S = (LBA mod SPT) + 1

判断是否支持LBA模式

/* check if LBA is supported */
movb	$0x41, %ah
movw	$0x55aa, %bx
int	$0x13

如果返回成功(CF=1)并且BX值是0xAA55表示支持LBA寻址(用Extensions方法)。

注意:3.5英寸软盘需要使用CHS方式寻址,它的CHS参数是80个柱面、2个磁头、每个磁道18个扇区,每扇区512字节,共1.44MB容量。

LBA模式读的功能号是AH=42h,DL参数是磁盘号,DS:SI参数是Disk Address Packet(DAP)结构体的内存地址,定义如下:

struct DAP {
    uint8_t sz; // 结构体大小
    uint8_t unused;
    uint16_t sector_cnt; // 需要都的扇区总数
    struct dst_addr { // 内存地址,读到这里
        uint16_t offset;
        uint16_t segment;
    };
    uint64_t lba_addr;  // 磁盘的LBA地址
};

参考: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gical_block_addressing#CHS_conversion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_13H

3.2. Stage2

Stage2就是GRUB剩下的全部的代码了,包括BIOS中断服务的封装给C代码使用、键盘驱动、文件系统驱动、串口、网络驱动等等,它提供了一个小型的命令行环境,可以解析用户输入命令并执行对OS的启动。

3.2.1. start.S

首先Stage2的头512字节(start.S)被加载到0x8000,并在这里开始执行,此时的CPU上下文如下:

eax=00000000 ebx=00007000 ecx=00646165 edx=00000080 esi=00007c05 edi=0000fff0
eip=00008000 esp=00001ffe ebp=00000000 iopl=0 nv up ei pl zr na po nc
cs=0000 ds=0000 es=0800 fs=0000 gs=0000 ss=0000 eflags=00000246

start.S的工作是把Stage2的后续部分全部加载到内存中(从0x8200开始),有103KB大小。

3.2.2. asm.S

asm.S是0x8200处的代码,先看一下CPU上下文环境:

eax=00000e00 ebx=00000001 ecx=00646165 edx=00000080 esi=00008116 edi=000081e8
eip=00008200 esp=00001ffe ebp=000062d8 iopl=0 nv up ei pl zr na po nc
cs=0000 ds=0000 es=1ae0 fs=0000 gs=0000 ss=0000 eflags=00000246
3.2.2.1. 最开始的代码应该设置好段寄存器和栈
cli
/* set up %ds, %ss, and %es */
/* cs=0000 ds=0000 es=0000 fs=0000 gs=0000 ss=0000 */
xorw	%ax, %ax
movw	%ax, %ds
movw	%ax, %ss
movw	%ax, %es

/* set up the real mode/BIOS stack */
movl	$STACKOFF, %ebp
movl	%ebp, %esp
sti

此时:

cs=0000 ds=0000 es=0000 ss=0000 esp=00001ff0 ebp=00001ff0。
3.2.2.2. 保护模式和实模式

因为GRUB没有实现自己的中断服务,所以访问硬件资源还是使用BIOS的中断服务例程(实模式)。GRUB的命令行环境是工作在保护模式下的,所以当GRUB需要访问BIOS中断的时候需要切换回实模式,于是在GRUB执行过程中会有频繁的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互相切换操作,当切换回实模式后别忘了保存保护模式下的栈指针

(1) 实模式进入保护模式

/* transition to protected mode */
DATA32	call EXT_C(real_to_prot)

/* The ".code32" directive takes GAS out of 16-bit mode. */
.code32

下图是实模式到保护模式的切换步骤:

GRUB没有设置分页机制和新的中断,所以GRUB的保护模式访问的是物理内存且是不能使用INT指令,不过对于bootloader来说够用了。因为需要切换到保护模式栈,原来的返回地址要放到新的栈上,以保证能够正常ret:

ENTRY(real_to_prot)
	...
	/* put the return address in a known safe location */
	movl	(%esp), %eax
	movl	%eax, STACKOFF  ; 把返回地址保存起来备用

	/* get protected mode stack */
	movl	protstack, %eax
	movl	%eax, %esp
	movl	%eax, %ebp      ; 设置保护模式的栈

	/* get return address onto the right stack */
	movl	STACKOFF, %eax
	movl	%eax, (%esp)    ; 把返回地址重新放到栈上
	
	/* zero %eax */
	xorl	%eax, %eax

	/* return on the old (or initialized) stack! */
	ret                     ; 正常返回

(2) 保护模式切换回实模式

	/* enter real mode */
	call	EXT_C(prot_to_real)
	
	.code16

下图说明了保护模式切换回实模式的步骤:

保护模式的栈需要保存起来以便恢复现场,让C代码正确运行,实模式的栈每次都重置为STACKOFF即可,和(1)一样,也要设置好返回地址:

ENTRY(prot_to_real)
	...
	/* save the protected mode stack */
	movl	%esp, %eax
	movl	%eax, protstack  ; 把栈保存起来

	/* get the return address */
	movl	(%esp), %eax
	movl	%eax, STACKOFF   ; 返回地址放到实模式栈里

	/* set up new stack */
	movl	$STACKOFF, %eax  ; 设置实模式的栈
	movl	%eax, %esp
	movl	%eax, %ebp
	... 
3.2.2.3. 创建C运行时环境

C的运行环境主要包括栈、bss数据区、代码区。随着切换到保护模式,栈已经设置好了;随着Stage2从磁盘加载到内存,代码区和bss区都已经在内存了,最后还需要把bss区给初始化一下(清0),接下来即可愉快的执行C代码了。

3.2.2.4. 执行cmain()

先执行一个init_bios_info()获取BIOS的信息,比如被BIOS使用的内存空间(影响我们Linux映像加载的位置)、磁盘信息、ROM信息、APM信息,最后调用cmain()。 cmain()函数在stage2.c文件中,其中最主要的函数run_menu()是启动一个死循环来提供命令行解析执行环境。

3.2.2.5. load_image()

如果grub.cfg或者用户执行kenrel命令,会调用load_image()函数来将内核加载到内存中。至于如何加载linux镜像在Documentation的boot.txt和zero-page.txt有详细说明。

load_image()是一个非常长的函数,它要处理支持的各种内核镜像格式。Linux镜像vmlinuz文件头是struct linux_kernel_header结构体,该结构体里头说明了这个镜像使用的boot协议版本、实模式大小、加载标记位和需要GRUB填写的一些参数(比如:内核启动参数地址)。

  • 实模式部分:始终被加载到0x90000位置,并从0x90200开始执行(linux 0.11就这样做了)。
  • 保护模式部分:我们现在使用的内核比较大(大于512KB),叫做bzImage,加载到0x100000(高位地址,1MB)开始的位置,可以任意大小了。否则小内核zImage放在0x10000到mbi.mem_lower * 1024(一般是0x90000)区域。
3.2.2.6. linux_boot()

我们正常的启动过程调用的是big_linux_boot()函数,把实模式部分copy到0x90000后,设置其他段寄存器值位0x9000, 设置CS:IP=9020:0000开始执行(使用far jmp)。

至此GRUB的工作完成,接下来执行权交给Linux了。

4. setup.S

该文件在arch/i386/boot/setup.S,主要作用是收集硬件信息并进入保护模式head.S。初始的CPU上下文如下:

eax=00000000 ebx=00009000 ecx=00000000 edx=00000003 esi=002d8b54 edi=0009a000
eip=00000000 esp=00009000 ebp=00001ff0 iopl=0 nv up di pl zr na po nc
cs=9020 ds=9000 es=9000 fs=9000 gs=9000 ss=9000  eflags=00000046

4.1. 自身检查

先检查自己setup.S是否合法,主要是检查末尾的两个magic是否一致

# Setup signature -- must be last
setup_sig1:	.word	SIG1
setup_sig2:	.word	SIG2

4.2. 收集硬件信息

主要是通过BIOS中断来收集硬件信息。收集的信息包括内存大小、键盘、鼠标、显卡、硬盘、APM等等。收集的硬件信息保存在0x9000处:

# 设置ds = 0x9000,用来保存硬件信息
movw	%cs, %ax			# aka SETUPSEG
subw	$DELTA_INITSEG, %ax 		# aka INITSEG
movw	%ax, %ds

这里看一下如何获取内存大小,这样OS才能进行内存管理。这里用三种方法获取内存信息:

  1. e820h:请求中断INT 15H,AX=E820H时返回可用的物理内存信息,e820由此得名,参考http://www.uruk.org/orig-grub/mem64mb.html。由于内存的使用是不连续的,通过连续调用INT 15H得到所有可用的内存区域,每次查询得到的结果ES:DI是个struct address_range_descriptor结构体,返回的结果都是64位的,完全能够满足目前PC的需求了。
     struct address_range_descriptor {
     	uint32_t base_addr_low;   // 起始物理地址
     	uint32_t base_addr_high;
     	uint32_t length_low;      // 长度
     	uint32_t length_high;
     	uint8_t type;             // 1=OS可用的, 2=保留的,OS不可用
     };
    
  2. e801h:通过请求中断INT15h,AX=e801H返回结果,最高只能得到4GB内存结果。
  3. 88h:古老的办法,通过请求中断INT15h,AH=88H返回结果。最高只能得到16MB或者64MB的内存,现在的电脑不适用了。

扩展阅读:http://wiki.osdev.org/Detecting_Memory_(x86)#E820h

4.3. 启用A20

让CPU访问1MB以上的扩展内存,否则访问的是X mod 1MB的地址。下面列举三种开启A20的方法:

  1. 使用I/0端口92H,AL的将1-bit置1
     inb	$0x92, %al			# Configuration Port A
     orb	$0x02, %al			# "fast A20" version
     andb	$0xFE, %al			# don't accidentally reset
     outb	%al, $0x92
    
  2. 使用BIOS中断INT 0x15, AX=0x2401
     movw	$0x2401, %ax
     pushfl					# Be paranoid about flags
     int	$0x15
     popfl
    
  3. 使用键盘控制器
     movb	 $0xD1, %al			# command write
     outb	 %al, $0x64
     call	 empty_8042
    
     movb	 $0xDF, %al			# A20 on
     outb	 %al, $0x60
     call	 empty_8042
    

4.4. 进入保护模式

4.4.1. 临时的GDT和IDT

这里的IDT全部是0;Linux目前使用的GDT如下:

gdt:
	.fill GDT_ENTRY_BOOT_CS,8,0

	.word	0xFFFF				# 4Gb - (0x100000*0x1000 = 4Gb)
	.word	0				# base address = 0
	.word	0x9A00				# code read/exec
	.word	0x00CF				# granularity = 4096, 386
						#  (+5th nibble of limit)

	.word	0xFFFF				# 4Gb - (0x100000*0x1000 = 4Gb)
	.word	0				# base address = 0
	.word	0x9200				# data read/write
	.word	0x00CF				# granularity = 4096, 386
						#  (+5th nibble of limit)
gdt_end:

这里只定义了两个DPL为0的代码段和数据段,只给内核使用的。

4.4.1. 设置CR0.PE

这里使用lmsw指令,它和mov cr0, X是等价的

movw	$1, %ax				# protected mode (PE) bit
lmsw	%ax				# This is it!
jmp	flush_instr

4.5. 调转到head.S(CS:EIP=0x10:100000)

至此硬件信息就收集完成,这些收集到的硬件信息都保存在0x90000处,后续OS可以使用这些硬件信息来管理了。

5. head.S

该文件位于arch/i386/kernel/head.S,这个是内核保护模式的代码的起点,笔者电脑的位置在0x100000,此时CPU上下文是:

eax=00000001 ebx=00000000 ecx=0000ff03 edx=47530081 esi=00090000 edi=00090000
eip=00100000 esp=00008ffe ebp=00001ff0 iopl=0 nv up di pl nz na pe nc
cs=0010 ds=0018 es=0018 fs=0018 gs=0018 ss=0018               eflags=00000002

注:已经进入保护模式,CS的值是GDT表项的索引。

它的作用就是设置真正的分段机制和分页机制、启动多处理器、设置C运行环境,最后执行start_kernel()函数。

5.1. startup_32

5.1.1. 加载临时的分段机制

boot_gdt_table就是临时的GDT,其实和start.S的一样:

	lgdt boot_gdt_descr - __PAGE_OFFSET
	movl $(__BOOT_DS),%eax
	movl %eax,%ds
	movl %eax,%es
	movl %eax,%fs
	movl %eax,%gs

ENTRY(boot_gdt_table)
	.fill GDT_ENTRY_BOOT_CS,8,0
	.quad 0x00cf9a000000ffff	/* kernel 4GB code at 0x00000000 */
	.quad 0x00cf92000000ffff	/* kernel 4GB data at 0x00000000 */

5.1.2. 初始化内核bss区和内核启动参数

为了让C代码正常运行,bss区全部清0,启动参数需要移动到boot_params位置。

5.1.3. 启动临时分页机制

临时的页表,只要能够满足内核使用就行。页目录表是swapper_pg_dir,它是一个4096大小的内存区域,默认全是0。一般__PAGE_OFFSET=0xC0000000(3GB),这是要把物理地址0x00000000映射到0xc0000000的地址空间(内核地址空间)。下面是页目录表和页表的初始化代码:

page_pde_offset = (__PAGE_OFFSET >> 20); // 3072,页目录的偏移

	// 页目录表存放在pg0位置,arch/i386/kernel/vmlinux.lds中定义
	movl $(pg0 - __PAGE_OFFSET), %edi
	movl $(swapper_pg_dir - __PAGE_OFFSET), %edx  // edx是页目录表的地址
	movl $0x007, %eax			/* 0x007 = PRESENT+RW+USER */
10:
	// 创建一个页目录项
	leal 0x007(%edi),%ecx			/* Create PDE entry */
	movl %ecx,(%edx)			/* Store identity PDE entry */
	movl %ecx,page_pde_offset(%edx)		/* Store kernel PDE entry */
	addl $4,%edx   // 指向swapper_pg_dir的下一个项
	movl $1024, %ecx   // 每个页表1024个项目
11:
	stosl  // eax -> [edi]; edi = edi + 4
	addl $0x1000,%eax // 每次循环,下一个页目录项
	loop 11b
	/* End condition: we must map up to and including INIT_MAP_BEYOND_END */
	/* bytes beyond the end of our own page tables; the +0x007 is the attribute bits */
	leal (INIT_MAP_BEYOND_END+0x007)(%edi),%ebp  // 页表覆盖到这里就终止
	cmpl %ebp,%eax
	jb 10b
	movl %edi,(init_pg_tables_end - __PAGE_OFFSET)

下面是对上面代码的翻译(这样更有利于理解):

extern uint32_t *pg0;  // 初始值全0
extern uint32_t *swapper_pg_dir;  // 初始值全0

void init_page_tables()
{
	uint32_t PAGE_FLAGS = 0x007; // PRESENT+RW+USER
	uint32_t page_pde_offset = (_PAGE_OFFSET >> 20); // 3072
	uint32_t addr = 0 | PAGE_FLAGS;  // 内存地址+页表属性
	uint32_t *pg_dir_ptr = swapper_pg_dir; // 页目录表项指针
	uint32_t *pg0_ptr = pg0;  // 页表项指针
	
	for (;;) {
		// 设置页目录项,同时映射两个地址,让物理地址和虚拟地址都能访问,
		*pg_dir_ptr = pg0 | PAGE_FLAGS;     // 0, 1
		*(uint32_t *)((char *)pg_dir_ptr + page_pde_offset) = pg0 | PAGE_FLAGS;  // 768, 769
		pg_dir_ptr++;
		
		// 设置页表项目
		for (int i = 0; i < 1024; i++) {
			*pg0++ = addr;
			addr += 0x1000;
		}
		// 退出条件,实际上只映射了两个页目录就退出了(0,1,768, 769)
		if (pg0[INIT_MAP_BEYOND_END] | PAGE_FLAGS) >= addr) {
			init_pg_tables_end = pg0_ptr;
			return;
		}
	}	
};

5.1.4. 设置栈

/* Set up the stack pointer */
	lss stack_start,%esp

ENTRY(stack_start)
	.long init_thread_union+THREAD_SIZE
	.long __BOOT_DS

/* arch/i386/kernel/init_task.c
* Initial thread structure.
*
* We need to make sure that this is THREAD_SIZE aligned due to the
* way process stacks are handled. This is done by having a special
* "init_task" linker map entry..
*/
union thread_union init_thread_union 
	__attribute__((__section__(".data.init_task"))) =
		{ INIT_THREAD_INFO(init_task) };

内核最初使用的栈是init_task进程的,也就是0号进程的栈,这个进程是系统唯一一个静态定义而不是通过fork()产生的进程。

5.1.5. 设置真正的IDT和GDT

	lgdt cpu_gdt_descr   // 真正的GDT
	lidt idt_descr    //真正的IDT
	ljmp $(__KERNEL_CS),$1f   // 重置CS
1:	movl $(__KERNEL_DS),%eax	# reload all the segment registers
	movl %eax,%ss			# after changing gdt.  // 重置SS

	movl $(__USER_DS),%eax		# DS/ES contains default USER segment
	movl %eax,%ds
	movl %eax,%es

	xorl %eax,%eax			# Clear FS/GS and LDT
	movl %eax,%fs
	movl %eax,%gs
	lldt %ax
	cld			# gcc2 wants the direction flag cleared at all times
	// push一个假的返回地址以满足 start_kernel()函数return的要求
	pushl %eax		# fake return address  

对于IDT先全部初始化成ignore_int例程:

setup_idt:
	lea ignore_int,%edx
	movl $(__KERNEL_CS << 16),%eax
	movw %dx,%ax		/* selector = 0x0010 = cs */
	movw $0x8E00,%dx	/* interrupt gate - dpl=0, present */

	lea idt_table,%edi
	mov $256,%ecx
rp_sidt:
	movl %eax,(%edi)
	movl %edx,4(%edi)
	addl $8,%edi
	dec %ecx
	jne rp_sidt
	ret

ignore_int例程就干一件事,打印一个错误信息"Unknown interrupt or fault at EIP %p %p %p\n"

对于GDT我们最关心的__KERNEL_CS、__KERNEL_DS、__USER_CS、__USER_DS这4个段描述符:

.quad 0x00cf9a000000ffff	/* 0x60 kernel 4GB code at 0x00000000 */
.quad 0x00cf92000000ffff	/* 0x68 kernel 4GB data at 0x00000000 */
.quad 0x00cffa000000ffff	/* 0x73 user 4GB code at 0x00000000 */
.quad 0x00cff2000000ffff	/* 0x7b user 4GB data at 0x00000000 */

至此分段机制、分页机制、栈都设置好了,接下去可以开心的jmp start_kernel了。

6. start_kernel

该函数在linux/init/main.c文件里。我们可以认为start_kernel是0号进程init_task的入口函数,0号进程代表整个linux内核且每个CPU有一个。 这个函数开始做一系列的内核功能初始化,我们重点看rest_init()函数。

6.1.rest_init

这是start_kernel的最后一行,它启动一个内核线程运行init函数后就什么事情也不做了(死循环,始终交出CPU使用权)。

static void noinline rest_init(void)
{
	kernel_thread(init, NULL, CLONE_FS | CLONE_SIGHAND); // 启动init
	……
	/* Call into cpu_idle with preempt disabled */
	cpu_idle();  // 0号进程什么事也不做
}

6.2. init()

该函数的末尾fork了”/bin/init”进程。这样1号进程init就启动了,接下去就交给init进程去做应用层该做的事情了!

// 以下进程启动后父进程都是0号进程
if (ramdisk_execute_command) {
	run_init_process(ramdisk_execute_command);
	printk(KERN_WARNING "Failed to execute %s\n",
			ramdisk_execute_command);
}

/*
 * We try each of these until one succeeds.
 *
 * The Bourne shell can be used instead of init if we are 
 * trying to recover a really broken machine.
 */
if (execute_command) {
	run_init_process(execute_command);
	printk(KERN_WARNING "Failed to execute %s.  Attempting "
				"defaults...\n", execute_command);
}
run_init_process("/sbin/init");
run_init_process("/etc/init");
run_init_process("/bin/init");
run_init_process("/bin/sh");

附录1. 启动多核CPU

以上解读的内容只在0号CPU上执行,如果是多CPU的环境,还要初始化其他的CPU。多CPU启动的起点是start_kernel()->rest_init()>init()->smp_init()。而smp_init()函数给每个CPU上调用cpu_up()do_boot_cpu()函数,每个CPU都要再走一遍head.S的流程,然后启动自己的idle进程(内核态0号进程)。

附录2. x64的不同

i386和x64的启动代码主要区别在head.S中。

  • 页表格式不同,i386使用两级页表,x64使用4级页表。
  • 多了兼容32位的代码段和数据段__USER32_CS、__USER32_DS和__KERNEL32_CS
  • x64段寄存器用法和i386的不同:x64下面CS、DS、ES、SS不用了,始终为0。而FS、GS寄存器的用法倒像是实模式下的,主要考虑是保留两个作为基地址好让线性地址计算方便。FS:XX = MSR_FS_BASE + XXGS:XX = MSR_GS_BASE + XX, 不是段描述符索引了(像实模式的分段)。

linux信号Signal信号

信号是Linux编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将详细介绍信号机制的基本概念、Linux对信号机制的大致实现方法、如何使用信号,以及有关信号的几个系统调用。

信号机制是进程之间相互传递消息的一种方法,信号全称为软中断信号,也有人称作软中断。从它的命名可以看出,它的实质和使用很象中断。所以,信号可以说是进程控制的一部分。

软中断信号(signal,又简称为信号)用来通知进程发生了异步事件。进程之间可以互相通过系统调用kill发送软中断信号。内核也可以因为内部事件而给进程发送信号,通知进程发生了某个事件。注意,信号只是用来通知某进程发生了什么事件,并不给该进程传递任何数据。

收 到信号的进程对各种信号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处理方法可以分为三类:

  1. 第一种是类似中断的处理程序,对于需要处理的信号,进程可以指定处理函数,由该函数来处 理。
  2. 第二种方法是,忽略某个信号,对该信号不做任何处理,就象未发生过一样。
  3. 第三种方法是,对该信号的处理保留系统的默认值,这种缺省操作,对大部分的信 号的缺省操作是使得进程终止。进程通过系统调用signal来指定进程对某个信号的处理行为。

在进程表的表项中有一个软中断信号域,该域中每一位对应一个信号,当有信号发送给进程时,对应位置位。由此可以看出,进程对不同的信号可以同时保留,但对于同一个信号,进程并不知道在处理之前来过多少个。

发出信号的原因很多,这里按发出信号的原因简单分类,以了解各种信号:

  1. 与进程终止相关的信号。当进程退出,或者子进程终止时,发出这类信号。
  2. 与进程例外事件相关的信号。如进程越界,或企图写一个只读的内存区域(如程序正文区),或执行一个特权指令及其他各种硬件错误。
  3. 与在系统调用期间遇到不可恢复条件相关的信号。如执行系统调用exec时,原有资源已经释放,而目前系统资源又已经耗尽。
  4. 与执行系统调用时遇到非预测错误条件相关的信号。如执行一个并不存在的系统调用。
  5. 在用户态下的进程发出的信号。如进程调用系统调用kill向其他进程发送信号。
  6. 与终端交互相关的信号。如用户关闭一个终端,或按下break键等情况。
  7. 跟踪进程执行的信号。

Linux支持的信号列表如下。很多信号是与机器的体系结构相关的

POSIX.1中列出的信号:
信号 值 处理动作 发出信号的原因
———————————————————————-
SIGHUP 1 A 终端挂起或者控制进程终止
SIGINT 2 A 键盘中断(如break键被按下)
SIGQUIT 3 C 键盘的退出键被按下
SIGILL 4 C 非法指令
SIGABRT 6 C 由abort(3)发出的退出指令
SIGFPE 8 C 浮点异常
SIGKILL 9 AEF Kill信号
SIGSEGV 11 C 无效的内存引用
SIGPIPE 13 A 管道破裂: 写一个没有读端口的管道
SIGALRM 14 A 由alarm(2)发出的信号
SIGTERM 15 A 终止信号
SIGUSR1 30,10,16 A 用户自定义信号1
SIGUSR2 31,12,17 A 用户自定义信号2
SIGCHLD 20,17,18 B 子进程结束信号
SIGCONT 19,18,25 进程继续(曾被停止的进程)
SIGSTOP 17,19,23 DEF 终止进程
SIGTSTP 18,20,24 D 控制终端(tty)上按下停止键
SIGTTIN 21,21,26 D 后台进程企图从控制终端读
SIGTTOU 22,22,27 D 后台进程企图从控制终端写

下面的信号没在POSIX.1中列出,而在SUSv2列出

信号 值 处理动作 发出信号的原因
——————————————————————–
SIGBUS 10,7,10 C 总线错误(错误的内存访问)
SIGPOLL A Sys V定义的Pollable事件,与SIGIO同义
SIGPROF 27,27,29 A Profiling定时器到
SIGSYS 12,-,12 C 无效的系统调用 (SVID)
SIGTRAP 5 C 跟踪/断点捕获
SIGURG 16,23,21 B Socket出现紧急条件(4.2 BSD)
SIGVTALRM 26,26,28 A 实际时间报警时钟信号(4.2 BSD)
SIGXCPU 24,24,30 C 超出设定的CPU时间限制(4.2 BSD)
SIGXFSZ 25,25,31 C 超出设定的文件大小限制(4.2 BSD)

(对于SIGSYS,SIGXCPU,SIGXFSZ,以及某些机器体系结构下的SIGBUS,Linux缺省的动作是A (terminate),SUSv2 是C (terminate and dump core))。

下面是其它的一些信号

信号 值 处理动作 发出信号的原因
———————————————————————-
SIGIOT 6 C IO捕获指令,与SIGABRT同义
SIGEMT 7,-,7
SIGSTKFLT -,16,- A 协处理器堆栈错误
SIGIO 23,29,22 A 某I/O操作现在可以进行了(4.2 BSD)
SIGCLD -,-,18 A 与SIGCHLD同义
SIGPWR 29,30,19 A 电源故障(System V)
SIGINFO 29,-,- A 与SIGPWR同义
SIGLOST -,-,- A 文件锁丢失
SIGWINCH 28,28,20 B 窗口大小改变(4.3 BSD, Sun)
SIGUNUSED -,31,- A 未使用的信号(will be SIGSYS)

(在这里,- 表示信号没有实现;有三个值给出的含义为,第一个值通常在Alpha和Sparc上有效,中间的值对应i386和ppc以及sh,最后一个值对应mips。信号29在Alpha上为SIGINFO / SIGPWR ,在Sparc上为SIGLOST。)

处理动作一项中的字母含义如下
A 缺省的动作是终止进程
B 缺省的动作是忽略此信号
C 缺省的动作是终止进程并进行内核映像转储(dump core)
D 缺省的动作是停止进程
E 信号不能被捕获
F 信号不能被忽略

上 面介绍的信号是常见系统所支持的。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各种信号的名称、作用及其在默认情况下的处理动作。各种默认处理动作的含义是:终止程序是指进程退 出;忽略该信号是将该信号丢弃,不做处理;停止程序是指程序挂起,进入停止状况以后还能重新进行下去,一般是在调试的过程中(例如ptrace系统调 用);内核映像转储是指将进程数据在内存的映像和进程在内核结构中存储的部分内容以一定格式转储到文件系统,并且进程退出执行,这样做的好处是为程序员提 供了方便,使得他们可以得到进程当时执行时的数据值,允许他们确定转储的原因,并且可以调试他们的程序。

注意 信号SIGKILL和SIGSTOP既不能被捕捉,也不能被忽略。信号SIGIOT与SIGABRT是一个信号。可以看出,同一个信号在不同的系统中值可能不一样,所以建议最好使用为信号定义的名字,而不要直接使用信号的值。

只有第9种信号(SIGKILL)才可以无条件终止进程,其他信号进程都有权利忽略,

下面是常用的信号:
HUP 1 终端断线
INT 2 中断(同 Ctrl + C)
QUIT 3 退出(同 Ctrl + \)
TERM 15 终止
KILL 9 强制终止
CONT 18 继续(与STOP相反, fg/bg命令)
STOP 19 暂停(同 Ctrl + Z)

linux 常见终端热键以及Ctrl+C、Ctrl+Z比较 [转]

linux中存在一些按键,那么如何查阅目前的一些按键内容了?可以利用stty(setting tty 终端机的意思)。stty也可以帮助设置终端机的输入按键代表意义。

 >$ stty -a
speed 38400 baud; rows 24; columns 80; line = 0;
intr = ^C; quit = ^\; erase = ^?; kill = ^U; eof = ^D; eol = ;
eol2 = ; swtch = ; start = ^Q; stop = ^S; susp = ^Z; rprnt = ^R;
werase = ^W; lnext = ^V; flush = ^O; min = 1; time = 0;
-parenb -parodd cs8 -hupcl -cstopb cread -clocal -crtscts
-ignbrk -brkint -ignpar -parmrk -inpck -istrip -inlcr -igncr icrnl ixon -ixoff
-iuclc -ixany -imaxbel -iutf8
opost -olcuc -ocrnl onlcr -onocr -onlret -ofill -ofdel nl0 cr0 tab0 bs0 vt0 ff0
isig icanon iexten echo echoe echok -echonl -noflsh -xcase -tostop -echoprt
echoctl echoke

需要注意的是特殊字体那几个,此外^表示[Ctrl]那个按键的意思,如:intr = ^C表示利用【Ctrl】+c来完成的。几个重要的代表意义是:

eof:End of file的意思,代表结束输入;

erase:向前删除一个字符;

intr:送出一个interrupt(中断)的信号给目前正在运行的程序;
kill:删除在目前命令行上的所有字符;

quit:送出一个quit的信号给目前正在运行的进程;

start:在某个进程停止后,重新启动它的输出;

stop:停止目前屏幕的输出;

susp:送出一个terminal stop的信号给正在运行的进程;

如果你想要执行[ctrl]+h来进行字符的删除,那么可以执行:

root@mycomputer:~# stty erase ^h
Ctrl+C终止目前的命令

Ctrl+D输入结束(eof),例如邮件结束的时候

eof代表End of file的意思,代表结束输入

Ctrl+M就是Enter

Ctrl+S暂停屏幕的输出

Ctrl+Q恢复屏幕的输出

Ctrl+U在提示符下,将整行命令删除

Ctrl+Z暂停目前的命令

Ctrl+Z和Ctrl+C都是中断命令,但是它们的作用却不一样。

Ctrl+C是强制中断程序的执行,而Ctrl+Z是将任务中断,但是此任务并没有结束,还是在进程中只是保持挂起的状态,用户可以使用fg/bg操作继续前台或后台飞任务,fg命令重新启动前台被中断的任务。bg命令把被中断的任务放在后台执行。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ecbe4520102wrmv.html

 

信号具有平台相关性,不同平台下能使用的信号种类是有差异的。

Linux下支持的信号:

SEGV, ILL, FPE, BUS, SYS, CPU, FSZ, ABRT, INT, TERM, HUP, USR1, USR2, QUIT, BREAK, TRAP, PIPE

Windows下支持的信号:

SEGV, ILL, FPE, ABRT, INT, TERM, BREAK

苹果下架中国区主流VPN应用

苹果下架中国区主流VPN应用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消息,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苹果下架了中国区App Store的一些主流VPN应用。

据报道,一些公司收到了来自苹果的通知,称他们的APP已从中国区应用市场下架。

一个名为ExpressVPN的应用在其博客上称,苹果给出的解释是产品违反了中国法律,应用中包含一些非法的内容。这家公司还称,他们发现所有的主流iOS端VPN应用都被下架了。

苹果下架中国区主流VPN应用

ExpressVPN收到的通知

另一家名为Star VPN的应用也称收到了同样的通知。

雷锋网以VPN为关键词搜索中国区苹果商店,发现还是有很多应用可以下载。不过上述两家的应用确实搜不到。

之前有消息称,明年2月国内会停止所有VPN服务,不过后来工信部称,规范对象主要是未经电信主管部门批准,无国际通信业务经营资质企业和个人。

苹果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不久前雷锋网报道,苹果将在贵州建其在中国的首个数据中心。另外,一个多星期前,苹果还宣布任命原苹果无线技术副总裁葛越女士担任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全面负责中国的业务和团队,而且这一职位为新设立的。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来源: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7/nB4mZxwvxz3iYaPy.html

Linux TCP/IP 协议栈调优

参考:http://colobu.com/2014/09/18/linux-tcpip-tuning/

有些性能瓶颈和Linux的TCP/IP的协议栈的设置有关,所以特别google了一下Linux TCP/IP的协议栈的参数意义和配置,记录一下。

如果想永久的保存参数的设置, 可以将参数加入到/etc/sysctl.conf中。如果想临时的更改参数的配置, 可以修改/proc/sys/net/ipv4/下的参数, 机器重启后更改失效。

linux内核参数优化
http://blog.chinaunix.net/uid-29081804-id-3830203.html
Sysctl命令及linux内核参数调整,系统工具的使用不熟悉地请先阅读上面的文章

linux内核参数注释

根据参数文件所处目录不同而进行分表整理
下列文件所在目录:/proc/sys/net/ipv4/

名称 默认值 建议值 描述
tcp_syn_retries 5 1 对于一个新建连接,内核要发送多少个 SYN 连接请求才决定放弃。不应该大于255,默认值是5,对应于180秒左右时间。。(对于大负载而物理通信良好的网络而言,这个值偏高,可修改为2.这个值仅仅是针对对外的连接,对进来的连接,是由tcp_retries1决定的)
tcp_synack_retries 5 1 对于远端的连接请求SYN,内核会发送SYN + ACK数据报,以确认收到上一个 SYN连接请求包。这是所谓的三次握手( threeway handshake)机制的第二个步骤。这里决定内核在放弃连接之前所送出的 SYN+ACK 数目。不应该大于255,默认值是5,对应于180秒左右时间。
tcp_keepalive_time 7200 600 TCP发送keepalive探测消息的间隔时间(秒),用于确认TCP连接是否有效。

防止两边建立连接但不发送数据的攻击。

tcp_keepalive_probes 9 3 TCP发送keepalive探测消息的间隔时间(秒),用于确认TCP连接是否有效。
tcp_keepalive_intvl 75 15 探测消息未获得响应时,重发该消息的间隔时间(秒)。默认值为75秒。 (对于普通应用来说,这个值有一些偏大,可以根据需要改小.特别是web类服务器需要改小该值,15是个比较合适的值)
tcp_retries1 3 3 放弃回应一个TCP连接请求前﹐需要进行多少次重试。RFC 规定最低的数值是3
tcp_retries2 15 5 在丢弃激活(已建立通讯状况)的TCP连接之前﹐需要进行多少次重试。默认值为15,根据RTO的值来决定,相当于13-30分钟(RFC1122规定,必须大于100秒).(这个值根据目前的网络设置,可以适当地改小,我的网络内修改为了5)
tcp_orphan_retries 7 3 在近端丢弃TCP连接之前﹐要进行多少次重试。默认值是7个﹐相当于 50秒 – 16分钟﹐视 RTO 而定。如果您的系统是负载很大的web服务器﹐那么也许需要降低该值﹐这类 sockets 可能会耗费大量的资源。另外参的考tcp_max_orphans。(事实上做NAT的时候,降低该值也是好处显著的,我本人的网络环境中降低该值为3)
tcp_fin_timeout 60 2 对于本端断开的socket连接,TCP保持在FIN-WAIT-2状态的时间。对方可能会断开连接或一直不结束连接或不可预料的进程死亡。默认值为 60 秒。
tcp_max_tw_buckets 180000 36000 系统在同时所处理的最大 timewait sockets 数目。如果超过此数的话﹐time-wait socket 会被立即砍除并且显示警告信息。之所以要设定这个限制﹐纯粹为了抵御那些简单的 DoS 攻击﹐不过﹐如果网络条件需要比默认值更多﹐则可以提高它(或许还要增加内存)。(事实上做NAT的时候最好可以适当地增加该值)
tcp_tw_recycle 0 1 打开快速 TIME-WAIT sockets 回收。除非得到技术专家的建议或要求﹐请不要随意修改这个值。(做NAT的时候,建议打开它)
tcp_tw_reuse 0 1 表示是否允许重新应用处于TIME-WAIT状态的socket用于新的TCP连接(这个对快速重启动某些服务,而启动后提示端口已经被使用的情形非常有帮助)
tcp_max_orphans 8192 32768 系统所能处理不属于任何进程的TCP sockets最大数量。假如超过这个数量﹐那么不属于任何进程的连接会被立即reset,并同时显示警告信息。之所以要设定这个限制﹐纯粹为了抵御那些简单的 DoS 攻击﹐千万不要依赖这个或是人为的降低这个限制。如果内存大更应该增加这个值。(这个值Redhat AS版本中设置为32768,但是很多防火墙修改的时候,建议该值修改为2000)
tcp_abort_on_overflow 0 0 当守护进程太忙而不能接受新的连接,就象对方发送reset消息,默认值是false。这意味着当溢出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偶然的猝发,那么连接将恢复状态。只有在你确信守护进程真的不能完成连接请求时才打开该选项,该选项会影响客户的使用。(对待已经满载的sendmail,apache这类服务的时候,这个可以很快让客户端终止连接,可以给予服务程序处理已有连接的缓冲机会,所以很多防火墙上推荐打开它)
tcp_syncookies 0 1 只有在内核编译时选择了CONFIG_SYNCOOKIES时才会发生作用。当出现syn等候队列出现溢出时象对方发送syncookies。目的是为了防止syn flood攻击。
tcp_stdurg 0 0 使用 TCP urg pointer 字段中的主机请求解释功能。大部份的主机都使用老旧的 BSD解释,因此如果您在 Linux 打开它﹐或会导致不能和它们正确沟通。
tcp_max_syn_backlog 1024 16384 对于那些依然还未获得客户端确认的连接请求﹐需要保存在队列中最大数目。对于超过 128Mb 内存的系统﹐默认值是 1024 ﹐低于 128Mb 的则为 128。如果服务器经常出现过载﹐可以尝试增加这个数字。警告﹗假如您将此值设为大于 1024﹐最好修改include/net/tcp.h里面的TCP_SYNQ_HSIZE﹐以保持TCP_SYNQ_HSIZE16(SYN Flood攻击利用TCP协议散布握手的缺陷,伪造虚假源IP地址发送大量TCP-SYN半打开连接到目标系统,最终导致目标系统Socket队列资源耗尽而无法接受新的连接。为了应付这种攻击,现代Unix系统中普遍采用多连接队列处理的方式来缓冲(而不是解决)这种攻击,是用一个基本队列处理正常的完全连接应用(Connect()和Accept() ),是用另一个队列单独存放半打开连接。这种双队列处理方式和其他一些系统内核措施(例如Syn-Cookies/Caches)联合应用时,能够比较有效的缓解小规模的SYN Flood攻击(事实证明)
tcp_window_scaling 1 1 该文件表示设置tcp/ip会话的滑动窗口大小是否可变。参数值为布尔值,为1时表示可变,为0时表示不可变。tcp/ip通常使用的窗口最大可达到 65535 字节,对于高速网络,该值可能太小,这时候如果启用了该功能,可以使tcp/ip滑动窗口大小增大数个数量级,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能力(RFC 1323)。(对普通地百M网络而言,关闭会降低开销,所以如果不是高速网络,可以考虑设置为0)
tcp_timestamps 1 1 Timestamps 用在其它一些东西中﹐可以防范那些伪造的 sequence 号码。一条1G的宽带线路或许会重遇到带 out-of-line数值的旧sequence 号码(假如它是由于上次产生的)。Timestamp 会让它知道这是个 ‘旧封包’。(该文件表示是否启用以一种比超时重发更精确的方法(RFC 1323)来启用对 RTT 的计算;为了实现更好的性能应该启用这个选项。)
tcp_sack 1 1 使用 Selective ACK﹐它可以用来查找特定的遗失的数据报— 因此有助于快速恢复状态。该文件表示是否启用有选择的应答(Selective Acknowledgment),这可以通过有选择地应答乱序接收到的报文来提高性能(这样可以让发送者只发送丢失的报文段)。(对于广域网通信来说这个选项应该启用,但是这会增加对 CPU 的占用。)
tcp_fack 1 1 打开FACK拥塞避免和快速重传功能。(注意,当tcp_sack设置为0的时候,这个值即使设置为1也无效)[这个是TCP连接靠谱的核心功能]
tcp_dsack 1 1 允许TCP发送”两个完全相同”的SACK。
tcp_ecn 0 0 TCP的直接拥塞通告功能。
tcp_reordering 3 6 TCP流中重排序的数据报最大数量。 (一般有看到推荐把这个数值略微调整大一些,比如5)
tcp_retrans_collapse 1 0 对于某些有bug的打印机提供针对其bug的兼容性。(一般不需要这个支持,可以关闭它)
tcp_wmem:mindefaultmax 4096

16384

131072

8192

131072

16777216

发送缓存设置

min:为TCP socket预留用于发送缓冲的内存最小值。每个tcp socket都可以在建议以后都可以使用它。默认值为4096(4K)。

default:为TCP socket预留用于发送缓冲的内存数量,默认情况下该值会影响其它协议使用的net.core.wmem_default 值,一般要低于net.core.wmem_default的值。默认值为16384(16K)。

max: 用于TCP socket发送缓冲的内存最大值。该值不会影响net.core.wmem_max,”静态”选择参数SOSNDBUF则不受该值影响。默认值为131072(128K)。(对于服务器而言,增加这个参数的值对于发送数据很有帮助,在我的网络环境中,修改为了51200 131072 204800)

tcprmem:mindefaultmax 4096

87380

174760

32768

131072

16777216

接收缓存设置

同tcp_wmem

tcp_mem:mindefaultmax 根据内存计算 786432

1048576 1572864

low:当TCP使用了低于该值的内存页面数时,TCP不会考虑释放内存。即低于此值没有内存压力。(理想情况下,这个值应与指定给 tcp_wmem 的第 2 个值相匹配 – 这第 2 个值表明,最大页面大小乘以最大并发请求数除以页大小 (131072 300 / 4096)。 )

pressure:当TCP使用了超过该值的内存页面数量时,TCP试图稳定其内存使用,进入pressure模式,当内存消耗低于low值时则退出pressure状态。(理想情况下这个值应该是 TCP 可以使用的总缓冲区大小的最大值 (204800 300 / 4096)。 )

high:允许所有tcp sockets用于排队缓冲数据报的页面量。(如果超过这个值,TCP 连接将被拒绝,这就是为什么不要令其过于保守 (512000 300 / 4096) 的原因了。 在这种情况下,提供的价值很大,它能处理很多连接,是所预期的 2.5 倍;或者使现有连接能够传输 2.5 倍的数据。 我的网络里为192000 300000 732000)

一般情况下这些值是在系统启动时根据系统内存数量计算得到的。

tcp_app_win 31 31 保留max(window/2^tcp_app_win, mss)数量的窗口由于应用缓冲。当为0时表示不需要缓冲。
tcp_adv_win_scale 2 2 计算缓冲开销bytes/2^tcp_adv_win_scale(如果tcp_adv_win_scale > 0)或者bytes-bytes/2^(-tcp_adv_win_scale)(如果tcp_adv_win_scale BOOLEAN>0)
tcp_low_latency 0 0 允许 TCP/IP 栈适应在高吞吐量情况下低延时的情况;这个选项一般情形是的禁用。(但在构建Beowulf 集群的时候,打开它很有帮助)
tcp_westwood 0 0 启用发送者端的拥塞控制算法,它可以维护对吞吐量的评估,并试图对带宽的整体利用情况进行优化;对于 WAN 通信来说应该启用这个选项。
tcp_bic 0 0 为快速长距离网络启用 Binary Increase Congestion;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以 GB 速度进行操作的链接;对于 WAN 通信应该启用这个选项。
ip_forward 0 NAT必须开启IP转发支持,把该值写1
ip_local_port_range:minmax 32768

61000

1024

65000

表示用于向外连接的端口范围,默认比较小,这个范围同样会间接用于NAT表规模。
ip_conntrack_max 65535 65535 系统支持的最大ipv4连接数,默认65536(事实上这也是理论最大值),同时这个值和你的内存大小有关,如果内存128M,这个值最大8192,1G以上内存这个值都是默认65536

所处目录/proc/sys/net/ipv4/netfilter/
文件需要打开防火墙才会存在

名称 默认值 建议值 描述
ip_conntrack_max 65536 65536 系统支持的最大ipv4连接数,默认65536(事实上这也是理论最大值),同时这个值和你的内存大小有关,如果内存128M,这个值最大8192,1G以上内存这个值都是默认65536,这个值受/proc/sys/net/ipv4/ip_conntrack_max限制
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established 432000 180 已建立的tcp连接的超时时间,默认432000,也就是5天。影响:这个值过大将导致一些可能已经不用的连接常驻于内存中,占用大量链接资源,从而可能导致NAT ip_conntrack: table full的问题。建议:对于NAT负载相对本机的 NAT表大小很紧张的时候,可能需要考虑缩小这个值,以尽早清除连接,保证有可用的连接资源;如果不紧张,不必修改
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time_wait 120 120 time_wait状态超时时间,超过该时间就清除该连接
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close_wait 60 60 close_wait状态超时时间,超过该时间就清除该连接
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fin_wait 120 120 fin_wait状态超时时间,超过该时间就清除该连接

文件所处目录/proc/sys/net/core/

名称 默认值 建议值 描述
netdev_max_backlog 1024 16384 每个网络接口接收数据包的速率比内核处理这些包的速率快时,允许送到队列的数据包的最大数目,对重负载服务器而言,该值需要调高一点。
somaxconn 128 16384 用来限制监听(LISTEN)队列最大数据包的数量,超过这个数量就会导致链接超时或者触发重传机制。

web应用中listen函数的backlog默认会给我们内核参数的net.core.somaxconn限制到128,而nginx定义的NGX_LISTEN_BACKLOG默认为511,所以有必要调整这个值。对繁忙的服务器,增加该值有助于网络性能

wmem_default 129024 129024 默认的发送窗口大小(以字节为单位)
rmem_default 129024 129024 默认的接收窗口大小(以字节为单位)
rmem_max 129024 873200 最大的TCP数据接收缓冲
wmem_max 129024 873200 最大的TCP数据发送缓冲

两种修改内核参数方法

  1. 使用echo value方式直接追加到文件里如echo “1” >/proc/sys/net/ipv4/tcp_syn_retries,但这种方法设备重启后又会恢复为默认值
  2. 把参数添加到/etc/sysctl.conf中,然后执行sysctl -p使参数生效,永久生效

内核生产环境优化参数

生产中常用的参数:
[code lang=”bash”]
net.ipv4.tcp_syn_retries = 1
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 1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600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 3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15
net.ipv4.tcp_retries2 = 5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2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 36000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net.ipv4.tcp_tw_reuse = 1
net.ipv4.tcp_max_orphans = 32768
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16384
net.ipv4.tcp_wmem = 8192 131072 16777216
net.ipv4.tcp_rmem = 32768 131072 16777216
net.ipv4.tcp_mem = 786432 1048576 1572864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000
net.ipv4.ip_conntrack_max = 65536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max=65536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established=180
net.core.somaxconn = 16384
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16384
[/code]

不同的生产环境需要优化的参数基本差不多,只是值有相应的变化。具体优化值要参考应用场景,这儿所列只是常用优化参数,是否适合,可在上面查看该参数描述,理解后,再根据自己生产环境而设。

其它相关linux内核参数调整文章:
Linux内核参数优化
http://flandycheng.blog.51cto.com/855176/476769

优化linux的内核参数来提高服务器并发处理能力
http://www.ha97.com/4396.html

nginx做web服务器linux内核参数优化
http://blog.csdn.net/force_eagle/article/details/6725243


sudops网站提供的优化例子:
Linux下TCP/IP及内核参数优化有多种方式,参数配置得当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也可以根据特定场景进行专门的优化,如TIME_WAIT过高,DDOS攻击等等。
如下配置是写在sysctl.conf中,可使用sysctl -p生效,文中附带了一些默认值和中文解释(从网上收集和翻译而来),确有些辛苦,转载请保留链接,谢谢~。
相关参数仅供参考,具体数值还需要根据机器性能,应用场景等实际情况来做更细微调整。
[code lang=”bash”]
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400000
#该参数决定了,网络设备接收数据包的速率比内核处理这些包的速率快时,允许送到队列的数据包的最大数目。
net.core.optmem_max = 10000000
#该参数指定了每个套接字所允许的最大缓冲区的大小
net.core.rmem_default = 10000000
#指定了接收套接字缓冲区大小的缺省值(以字节为单位)。
net.core.rmem_max = 10000000
#指定了接收套接字缓冲区大小的最大值(以字节为单位)。
net.core.somaxconn = 100000
#Linux kernel参数,表示socket监听的backlog(监听队列)上限
net.core.wmem_default = 11059200
#定义默认的发送窗口大小;对于更大的 BDP 来说,这个大小也应该更大。
net.core.wmem_max = 11059200
#定义发送窗口的最大大小;对于更大的 BDP 来说,这个大小也应该更大。
net.ipv4.conf.all.rp_filter = 1
net.ipv4.conf.default.rp_filter = 1
#严谨模式 1 (推荐)
#松散模式 0
net.ipv4.tcp_congestion_control = bic
#默认推荐设置是 htcp
net.ipv4.tcp_window_scaling = 0
#关闭tcp_window_scaling
#启用 RFC 1323 定义的 window scaling;要支持超过 64KB 的窗口,必须启用该值。
net.ipv4.tcp_ecn = 0
#把TCP的直接拥塞通告(tcp_ecn)关掉
net.ipv4.tcp_sack = 1
#关闭tcp_sack
#启用有选择的应答(Selective Acknowledgment),
#这可以通过有选择地应答乱序接收到的报文来提高性能(这样可以让发送者只发送丢失的报文段);
#(对于广域网通信来说)这个选项应该启用,但是这会增加对 CPU 的占用。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 10000
#表示系统同时保持TIME_WAIT套接字的最大数量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8192
#表示SYN队列长度,默认1024,改成8192,可以容纳更多等待连接的网络连接数。
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表示开启SYN Cookies。当出现SYN等待队列溢出时,启用cookies来处理,可防范少量SYN攻击,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timestamps = 1
#开启TCP时间戳
#以一种比重发超时更精确的方法(请参阅 RFC 1323)来启用对 RTT 的计算;为了实现更好的性能应该启用这个选项。
net.ipv4.tcp_tw_reuse = 1
#表示开启重用。允许将TIME-WAIT sockets重新用于新的TCP连接,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表示开启TCP连接中TIME-WAIT sockets的快速回收,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10
#表示如果套接字由本端要求关闭,这个参数决定了它保持在FIN-WAIT-2状态的时间。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1800
#表示当keepalive起用的时候,TCP发送keepalive消息的频度。缺省是2小时,改为30分钟。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 3
#如果对方不予应答,探测包的发送次数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 15
#keepalive探测包的发送间隔
net.ipv4.tcp_mem
#确定 TCP 栈应该如何反映内存使用;每个值的单位都是内存页(通常是 4KB)。
#第一个值是内存使用的下限。
#第二个值是内存压力模式开始对缓冲区使用应用压力的上限。
#第三个值是内存上限。在这个层次上可以将报文丢弃,从而减少对内存的使用。对于较大的 BDP 可以增大这些值(但是要记住,其单位是内存页,而不是字节)。
net.ipv4.tcp_rmem
#与 tcp_wmem 类似,不过它表示的是为自动调优所使用的接收缓冲区的值。
net.ipv4.tcp_wmem = 30000000 30000000 30000000
#为自动调优定义每个 socket 使用的内存。
#第一个值是为 socket 的发送缓冲区分配的最少字节数。
#第二个值是默认值(该值会被 wmem_default 覆盖),缓冲区在系统负载不重的情况下可以增长到这个值。
#第三个值是发送缓冲区空间的最大字节数(该值会被 wmem_max 覆盖)。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000
#表示用于向外连接的端口范围。缺省情况下很小:32768到61000,改为1024到65000。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max=204800
#设置系统对最大跟踪的TCP连接数的限制
net.ipv4.tcp_slow_start_after_idle = 0
#关闭tcp的连接传输的慢启动,即先休止一段时间,再初始化拥塞窗口。
net.ipv4.route.gc_timeout = 100
#路由缓存刷新频率,当一个路由失败后多长时间跳到另一个路由,默认是300。
net.ipv4.tcp_syn_retries = 1
#在内核放弃建立连接之前发送SYN包的数量。
net.ipv4.icmp_echo_ignore_broadcasts = 1
# 避免放大攻击
net.ipv4.icmp_ignore_bogus_error_responses = 1
# 开启恶意icmp错误消息保护
net.inet.udp.checksum=1
#防止不正确的udp包的攻击
net.ipv4.conf.default.accept_source_route = 0
#是否接受含有源路由信息的ip包。参数值为布尔值,1表示接受,0表示不接受。
#在充当网关的linux主机上缺省值为1,在一般的linux主机上缺省值为0。
#从安全性角度出发,建议你关闭该功能。
[/code]
最初的幸福ever也提供了一些参数的说明。

/proc/sys/net目录
所有的TCP/IP参数都位于/proc/sys/net目录下(请注意,对/proc/sys/net目录下内容的修改都是临时的,任何修改在系统重启后都会丢失),例如下面这些重要的参数:

mac os x10.12 安装thrift0.8 源码

参考:http://www.cnblogs.com/peterpanzsy/p/4210127.html

http://thrift.apache.org/docs/install/

一:安装最新版(自动安装)

最简单的是用homebrew进行安装

  • 安装homebrew 在终端输入ruby -e “$(curl -fsSL https://raw.github.com/Homebrew/homebrew/go/install)”
  • 安装thrift   brew install thrift

用brew安装的thrift版本是0.9的,but,我们项目中得thrift版本是0.8的,所以果断卸载掉。

brew uninstall thrift。转到下面第二种方法安装thrift

二:手动安装0.8.0

先安装依赖。

http://www.jattcode.com/installing-autoconf-automake-libtool-on-mac-osx-mountain-lion/

  • 安装BOOST

下载:http://www.boost.org/

命令:./bootstrap.sh,该命令用于生成bjam可执行文件,这个东西就是用来编译boost库

命令:sudo ./b2 threading=multi address-model=64 variant=release stage install

  • 安装 libevent

下载:http://libevent.org/

命令:./configure –prefix=/usr/local

命令:make

命令:sudo make install

  • 安装 Apache Thrift

下载:http://thrift.apache.org/

编译命令:./configure –prefix=/usr/local/ –with-boost=/usr/local/lib –with-libevent=/usr/local/lib –without-ruby –without-python –without-perl –without-php

有一些不相关的code genorater可以不要了,不然又得会报错。。。

安装命令:sudo make install

thrift -version 可以查看安装是否成功和版本

thrift-0.8.0.tar.gz

安装8的时候会遇到如下问题,并按如下解决:

以下摘自美团 Created by 曹继光, last modified by 严鑫 on 十月 10, 2014

Osx 10.9 是比较新的系统, 从这个版本开始, 系统默认编译器从GCC 改为 Clang(GCC -v 一下, 给的是clang 的提示).

Thrift 0.8  代码相对又比较老, 在新的编译器上遇到了下列一些问题.

问题1 :

多个源码文件报错 # include <tr1/functional>, file not found, 改为 # include <boost/tr1/functional.hpp> 解决.

需要修改以下文件:

  • lib/cpp/src/concurrency/ThreadManager.h  line:24
  • lib/cpp/src/async/TAsyncChannel.h line:23
  • lib/cpp/src/async/TAsyncChannel.cpp line:21
  • lib/cpp/src/async/TAsyncProcessor.h line:23
  • lib/cpp/src/async/TAsyncBufferProcessor.h line:23

原因:  在我试验的环境下, 此头文件有后缀名/usr/local/include/boost/ tr1/functional.hpp

问题2:

cpp 测试代码 lib/cpp/test/Benchmark.cpp 编译失败,  shared_ptr  ambigous , 用 boost::shared_ptr 替换 shared_ptr,

错误消失.

原因: Clang 支持 C++ 11, 其 标准库自带 shared_ptr(std::shared_ptr, 参考 http://zh.cppreference.com/w/cpp/memory/shared_ptr)

故需显式指定名字空间.

三:测试

下面编写一个HelloWorld.thrift 来测试一下,内容如下:

namespace java com.xx.mobile.hotel.sc.demo

service HelloWorldService {
string sayHello(1:string username)
}

执行:thrift -gen java HelloWorld.thrift 将在同级目录下生成gen-java/com/xx/mobile/hotel/sc/demo/HelloWorldService.java文件。

centos7 安装 sqlserver

安装可参考:https://docs.microsoft.com/zh-cn/sql/linux/sql-server-linux-setup-red-hat

1.下载sql server的源,便于通过yum命令来安装

curl https://packages.microsoft.com/config/rhel/7/mssql-server.repo > /etc/yum.repos.d/mssql-server.repo

2.安装

yum install -y mssql-server

3.配置

sqlservr-setup 或 mssql-conf setup

安装客户端工具

可以参考:https://docs.microsoft.com/en-us/sql/linux/sql-server-linux-setup-tools

1.设置防火墙

要连接数据库,首先要打开防火墙上1433端口,也就是,增加tcp端口1433到公共区域,并且永久生效

2.下载客户端工具的源

curl https://packages.microsoft.com/config/rhel/7/prod.repo > /etc/yum.repos.d/msprod.repo

3.安装客户端工具

yum install mssql-tools unixODBC-devel

4.连接sql sever

sqlcmd -S localhost -U sa

 

WordPress错误:无法安装这个包。PCLZIP_ERR_MISSING_FILE (-4) : Missing archive file

WordPress更新或是上传插件或主题错误时出现“无法安装这个包。PCLZIP_ERR_MISSING_FILE (-4) : Missing archive file”错误在某些配置不够完善的主机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空间中temp目录没有设置访问权限的问题,需要空间商为你设置目录访问权限,一般这种要求他们是不会理的,所以我们只能改变WordPress的上传临时目录。

解决方法如下

1. 通过网站FTP打开WordPress根目录下的 wp-config.php 文件,找到如下代码:

/** WordPress 目录的绝对路径。 */
if ( !defined('ABSPATH') )
define('ABSPATH', dirname(__FILE__) . '/');

2. 在下面增加如下代码即可:

/** 指定WordPress的临时目录 */
define('WP_TEMP_DIR', ABSPATH . 'wp-content/temp');

3. 最后在 /wp-content/ 文件夹下新建个一个名为 temp 的文件夹,然后再重新上传或者更新下载插件和主题就可以了。

最好叫 temp 权限和系统中一致为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