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社交整合广告颠覆传统规则

来源: 《商业价值》杂志

Facebook只需要给品牌提供最强的展示机制,最好的用户推荐机制和最有效的推送机制,品牌高下之分就看内容运营和粉丝运营的能力了。

3月21日,腾讯推出一款“QQ圈子”试用版功能,开始将触角伸向了积累几十年的用户数据。

“QQ圈子”一经推出,便因为其强大的人脉整合引来众说纷纭,“QQ圈子太恐怖了,居然帮我找到200多个N年没有联系的朋友,还都自动分了组!” 。

然而,比起用户对试用版QQ圈子隐私的担心,另外一个更值得注意的信号则是:以QQ圈子为起点,腾讯开始史无前例地通过社交整合广告杀入广告市场。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公司计划通过一场社交变革,整合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资源,打造一个集用户、产品、技术和方法论于一体的社会化营销平台,并于4月份正式上线。在B2B领域多年来按兵不动之后,腾讯终于在Facebook的刺激下开始了进军社交广告的步伐。

当今互联网领域最主流的商业模式不外乎三种。份额最大的是广告,实质是基于流量向商家变现;其次是基于流量向用户变现,游戏和电子商务是其最重要的模式;第三面向用户直接收费的会员增值服务。

观察腾讯财报不难发现,其收入中最重要的还是游戏,其次是会员增值服务,与Facebook、谷歌争相挖掘广告金矿相比,腾讯2011年的285亿元总收入中,广告的收入只有可怜的19.9亿元。

腾讯的战略转型,表面上看是为了减轻对日益低迷的网游收入的依赖,更深层的原因则是Facebook通过社交网络对过去几年广告行业的巨大颠覆,已经引发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公司的模仿和跟随。

2月29日,Facebook在纽约举办了FMC(Facebook Marketing Conference)大会,推出了3个为Facebook商家设计的新功能,分别是新的Pages、Reach Generator以及Premium on Facebook。

从广告营销的角度去观察,这次发布亮点多多。首先,Facebook把Timeline从个人用户搬到商业用户,通过Timeline商家可以用最直观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历史、产品和服务。这也让商家以更直接、更“个人化”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在Facebook原来的品牌主页中,左上角只有一个大概185×185像素的Logo,现在则是一个815×355像素的焦点图,这让Facebook商户主页的展示广告得以融合了电视广告和精美杂志广告的优点。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选择购买大屏弹窗广告,用来展示非常精美的广告图片。

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则是Reach Generator,以前Facebook品牌广告的用户到达率只有16%,虽然和其他广告平台相比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但是Reach Generator推出整合了PC和移动端,并且增强了品牌的粉丝与商家的互动机制,让广告主的内容展示的达到率提升到了75%。

在增加内容展示的达到率之外,Premium on Facebook这一功能则用来帮助品牌提高曝光度。它主要是让商家最有价值的内容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它所面向的是所有Facebook用户而不只是关注品牌的粉丝。依据强大的推荐引擎,品牌商可以利用Facebook侧边栏、用户的新鲜事和用户退出的界面,让精准匹配的广告润物无声,但却无所不在。

铺天盖地的广告难免引起用户的厌烦,而Facebook更绝的杀手锏则是让广告和内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Facebook不像以前那样对明示的广告单独收费;企业只要对深受用户喜欢的内容或广告购买更多的精准到达。有些内容或许并非是点击数量最高的,但是他们对特定的高端用户影响力最强,同样可以视作软广告放在传播效果更好的广告位上来使曝光率扩大,到达更多的目标人群。

如今的Facebook的广告系统真正做到了集大成,不但可以做到平面杂志广告和电视的品质,也可以做到邮件广告和数据库营销的到达率保证,同时融合了搜索引擎和社交推荐引擎的社会化和搜索广告的特性。更有创新性的是,Facebook不再人工审核区分是内容还是广告,内容中决定好与不好不由有品牌决定,而是根据用户的社交关系精准地传递。Facebook只需要给品牌提供最强的展示机制,最好的用户推荐机制和最有效的推送机制,品牌高下之分就看内容运营和粉丝运营的能力了。有数据表明,全新的广告系统可以提供比传统搜索广告更高的行动转化率,这对于深陷传统线上展示广告千分位乃至万分位转化率魔咒的广告主来讲,Facebook这类的社交整合广告是福音。

这些年互联网广告的发展已经从广告主直接投放的网页展示到基于长尾的搜索广告再到社交网络时代Facebook的内容即广告,如果说谷歌当年的广告只是导向一个链接,Facebook展示给用户的广告则是精准内容——用户需要的信息、打折券。

作者:刘新华

文章来源:商业价值

Facebook宣布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

2012-04-10 08:49  来源: 搜狐IT

【搜狐IT消息】4月10日消息,Facebook宣布将以10亿美元收购在线照片共享服务商Instagram。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Facebook已经与Instagram达成协议,将以10亿美元现金和股票收购后者。这意味着在Facebook IPO之前,它正利用市场财富自我增长。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在网站时间轴(TimeLine)上宣布此事。他发表消息11分钟后,已经有3.4万人“Like(相当于推荐)”。

Instagram于2010年10月正式登录App store,首批用户2.5万名。到12月,注册用户超100万。用户大约每人上传3张图片。

2011年2月,进行首轮融资,金额700万美元,用户达200万。3月,每周用户增13万,每周220万用户上传360万张照片。到2011年5月,团队只有4人。2011年6月,用户量达500万,分享照片破1亿张,每月新增用户62.5万。2011年7月,用户量达700万。8月照片达1.5亿张,日上传1.3万张。2011年12月,用户数达1200万。

Instagram的开发和发布只用了8周时间,但在这之前的准备工作几乎用了一年时间。

附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声明:

我非常高兴与大家分享一则消息,我们同意收购Instagram,它的人才团队会加盟Facebook。

数年来,我们专注于建立自己的最佳图片分享体验,让用户更好地与朋友、家人分享。现在,我们可以更密切地与Instagram团队合作,让用户与自己感兴趣的人分享移动照片,提供最好的体验。

我们相信二者间有可以互补的不同体验之处。为了做得更好,我们需要留心并巩固Instagram的优势和功能,而不能只是将它的一切与Facebook整合。

因此,我们承诺会保持Instagram独立,继续巩固并保持它的增长。全球数百万人喜爱Instagram应用,喜爱与此品牌相关的元素,我们的目标是帮助程序和品牌拓展,让更多人喜欢。

我们认同一个事实,即让Instagram与其它非Facebook服务相连是体验的重要部分。我们计划保留一些功能,比如让用户在其它社交网发表内容,如果用户不想在Facebook上分享Instagram内容,也可以停用,用户还可以只在Facebook上成为别人的粉丝并让别人成为你的粉丝。

我们知道,这些及其它功能是Instagram体验的重要部分。我们会从Instagram体验中学习,在Facebook其它产品中建立相似服务。同时,我们会帮助Instagram 继续增长,主要是通过使用Facebook优秀的工程团队、基础设施来协助。

对于Facebook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是我们首次收购一家拥有众多用户的企业,收购一款拥有众多用户的产品。我们无意进行太多此类收购,甚至不会再收购。不过,人们之所以爱Facebook,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照片分享体验,我们知道让两家企业合并是值得的。

我们会继续与Instagram团队合作,一起开发新的好体验。

附Instagram CEO凯文·西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声明:

大约2年前,麦克和我创立了Instagram,目的是改变、改进世界通信和分享的方式。我们度过了难忘的时光,看着Instagram发展成全球用户喜欢的、有活力的社区。今天,我们更高兴地宣布一件事,Instagram同意出售给Facebook。

在过去的每一天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体验通过Instagram方式分享,这些方式出乎意料。因为有了专注而富有才华的团队,我们才能走这么远;有了Facebook的支持,及其创意、人才的支持,我们希望能为Instagram和Facebook开创一个更激动人心的未来。

有一点要澄清,Facebook并没有离开。我们会与Facebook合作推动Instagram发展,建设网络。我们会不断向产品增加新功能,寻找新方式创造更好的移动照片体验。

Instagram程序会和过去一样。大家所追随的人没有变,追随大家的粉丝也没有变。大家仍然可以在其它网络上分享。大家同样拥有其它一切功能,它们让程序更有趣,更独特。

相关公司介绍:

Facebook

创 始 人: Mark Zuckerberg、Eduardo Saverin、Dustin Moskovitz、Chris Hughes

创始日期: 2004年2月4日

首席执行官:Mark Zuckerberg 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

董事会主席:Donald Graham 雇员数量: 3200人

Alexa排名: 第2(2012年1月)

广告类型: 横幅、定向营销、休闲游戏

活跃用户: 8.45亿

Instagram

Instagram是一款支持iOS、Android平台的移动应用,允许用户在任何环境下抓拍下自己的生活记忆,选择图片的滤镜样式,一键分享至各大社交网站。

作为一款轻量级但十分有趣的App,Instagram融入了很多社会化元素,包括好友关系、回复、分享和收藏等,这是Instagram作为服务而非应用存在最大的价值。

Instagram累计有超过3000万用户,Android版本推出一周即获得100万新用户。Facebook突破1000万用户用了4年。

与Facebook擦肩而过:那些错失致富机会的人们

导读:国外媒体近日刊载文章称,在Facebook创业初期,曾有很多人有机会进入这家公司,那将使其成为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但这些人错过了这个机会。

以下是文章全文:

在2004年春天以前,哈佛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乔-杰克逊(Joe Jackson)就已经见证了Facebook的网络奇迹。那时他就知道,Facebook不仅已在哈佛扎根,而且在其他许多大学中也是如此。但是,当他好友、Facebook联合创始人爱德华多-萨维林(Eduardo Saverin)请他在那年夏天到加利福尼亚州去为这个网站写代码时,他决定继续在摩根大通(JPM)实习。

“我没想到过‘这可能是我变得富有和出名的好机会。’”28岁的杰克逊这样说道。“当时的情况看起来更像是‘这意味着要到帕洛阿尔托去,跟一大帮家伙住在一起,为一家可能没有前途的创业公司编程序。’”

如果当时接受了邀请,那么杰克逊现在很可能已成为精英阶层的一员:他会成为Facebook最早期的员工之一,当这家公司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互联网IPO(首次公开募股)交易时,他将与Facebook的投资者一起成为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我彻底错过了上船的机会。”杰克逊说道,他在大学毕业以后曾在一家科技公司和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工作,目前在哈佛商学院。他是回绝了拿到过去十年时间里最成功创业公司的股票这一机会的许多人之一。

不过,这些人的故事并不是“从富人到乞丐”的巨大落差,有几个人在拒绝Facebook早期的工作机会是要追求更有前途的选择。凯文-希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是流行的照片共享应用Instagram的联合创始人,麦克-艾伯特(Mike Abbott)在去年以前一直都担任Twitter的工程主管。Facebook最早的工程师之一陈士骏(Steve Chen)在加盟该公司几个星期后就离职,联合创办了YouTube。原Facebook销售经理艾丽-费德托施奇(Ali Fedotowsky)在2010年放弃了宝贵的非既得股权从这家公司辞职,然后成为了ABC电视台夏季档真人秀《单身女郎》(The Bachelorette)的主角。

乔-格林(Joe Green)是Facebook联合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大学舍友,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大学二年级时,格林帮助扎克伯格开发了一个名为“Facemash”的网络应用,用户可通过这个应用为哈佛大学女生的吸引力打分,这让两人遭到了学校管理员的责难。格林说道,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教授的父亲跟他说:“我认为,你不应再做任何扎克伯格项目。”

格林听从了他父亲的建议,在扎克伯格邀请他一起创办后来成为Facebook的企业时,他选择了退出。如果当时在Facebook的创办过程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根据格林的估测,他将可获得这家公司4%到6%的股份,放到今天至少价值30亿美元。这个决定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曾一直困扰着他,但格林称其现在已经心平气和。他联合创办了一个营利网站,筹集了5000万美元的风险资本,这个网站旨在帮助用户向慈善基金捐款。此外,作为Facebook的顾问,他也拿到了这家公司的一些股份。

“有时候你会陷入苦难期,”格林说道,“但从整体上而言,我对自己能做的事情感到很幸运。”

对于所有曾有意对Facebook进行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从2005年投资1220万美元的Accel Partners到2009年投资2亿美元的Digital Sky Technologies——来说,只有一家公司与扎克伯格的谈判未能成功,那是在2004年4月份,当时这位年轻的企业家与总部位于波士顿的风险投资公司Battery Ventures进行磋商,计划向其出售一部分股份,而其价值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小部分。结果是这家公司临阵退缩,放过了可能赚到数十亿美元的大好机会。“回顾往事,如果我们进行了这项投资,那么将是很好的,我原本可以与(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一起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Battery的合伙人之一斯科特-托宾(Scott Tobin)说道。“这是溜走的最大一条鱼。”

有时候,你与巨额财富之间的距离可能只不过是你愤怒的父亲打来的一通电话。(金良)

Google+:Google给Facebook的终极绝杀

昨晚你可能听说在Google.com的顶端出现了一个神秘的黑条,也许你已经亲眼所见,放心,这不是你的幻觉,这个标志表示Google有“重磅武器”登场了,那就是:Google+GooglePlus

你可能会问,Google+是什么东西?不知道是正常的,因为这可是Google在过去几年一直在悄悄研发的高度机密项目。这个项目是由Vic Gundotra和Bradley Horowitz负责,要知道,他们俩在Google的地位,那就相当于美国的巴顿将军和麦克阿瑟将军。尽管一再有关于这个项目的风声走漏,但Google仍尽可能地刻意对此轻描淡写。在这个项目上,Google的态度一直相当低调。但它是真实存在的,现在它终于登场了。 Google一直将Google+低调处理,不是因为不看好它,也不是因为不把它当回事,而是因为它现在还只是整个发展宏图的草稿而已。Gundotra和Horowitz认为Google+不只是一个产品,也不是一种战略方案,而是一个扩展后的Google。 Gundotra上周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认为目前在线共享服务还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糟糕的。在我们看来,与其他人联系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以各种方式与别人接触,但我们的在线工具却很死板,他们要不就硬把我们塞进桶里,要不就将我们完全曝露在公众面前。真实生活的共享是微妙且丰富的,这很难通过软件来实现。” 在Google+的演示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设计周到的产品,甚至看起来不太像是Google的作品。Gundotra说,他们投入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去做Google+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

Google+

下面简单介绍几款吸引人的Google+功能。 在Google+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可能是一个叫做“交际圈(Circles)”的功能,交际圈并不是一款独立的产品,而是Google+的一个重要功能。Gundotra说,“它是我们产品中的一部分核心内容。”用户可以通过交际圈来选择加入和组织群组从而达到最优的共享模式,虽然用户不大喜欢做群组管理,但Google尽可能地将管理过程做得讨人喜欢。你只需从一份推荐联系人的名单(来自于你的Gmail或Google通讯录)中选择合适的人选,然后将他们拖进你指定的交际圈中。整个过程的用户界面都简单直观,甚至可能会让人觉得有趣。它完全可以打败Facebook的建群功能。Gundotra知道很多社交服务商尝试让用户建群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坚信交际圈会获得成功,因为他们是运用软件来恰当地模拟真实世界。更重要的是,用户还会因使用交际圈而得到好处。

Google+

Google+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它作为一个工具栏存在于所有Google网站的顶端,你一旦设置了自己的交际圈,就能通过工具栏极为方便地将任何Google网站分享给任何交际圈中的人。 Horowitz说,考虑到不同网站提供所分享模式五花八门的现状,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名为Sandbar的黑色工具栏来进行统一,这个工具栏以同样的形式存在于Google的扩展浏览器和手机版本等等。 Gundotra还展示了一个名为“火花(Sparks)”的功能,在Gundotra看来,精彩的内容可以成为好的话题,让聊天更为顺利。使用火花,你可以输入一个所感兴趣的东西,Google会在网上帮你找出他们认为你可能会关心的内容,Google可以搜索出任何相关的博客、视频和书籍。如果其中有你喜欢的,你可以将其收藏。你也可以在其他人的收藏区中看到他们所喜欢和谈论的东西。

Google+

为了便于人们互相联系,Gundotra设计了Google+的即时上传(Instant Upload)功能,其想法是让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台相机。这个功能适用于喜欢使用Android手机拍照和拍视频的用户。这个新的应用程序可以自动将这些内容上传到Google+并存储在一张私人专辑中,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分享。

Google+

Google+的另一个功能叫做“聚集(Huddle)”,它实质上是一个群发信息的应用软件,可以在Android、iPhone和SMS上面与交际圈的人进行交流。

还有一个功能叫做“巢穴(Hangouts)”,Gundotra说“现在每人都拥有高速的网络,但有多少人会使用群视频聊天呢?没多少人。”群视频聊天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聊天方式并未受到社会欢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oogle+的团队想到了真实生活中那些坐在门廊的邻居们。如果你的邻居坐在门廊,你知道他们应该有兴趣聊聊天,而且如果你只是一言不发地走过去,这多少有些不礼貌。基于这种想法,Google+的巢穴功能可以让你的好友知道你想要与人聊天,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视频聊天的问题。如果你准备好与交际圈中的人聊天,那交际圈中的每个人将收到一个来你的巢穴逛逛的邀请。它最多能支持10个人同时进行群视频聊天,而且Google+聪明到能够随时分辨出谁是谈话的主角然后关注此人,这将便于聊天者观看聊天过程,就像是有个编辑坐在屏幕后面,随时对视频进行剪接。

Google+还有很多其他实用吸引人的功能,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报道中陆续为大家介绍,就像Gundotra所总结的,“Google+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产品,它是为了让Google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今的网络是以人为本的,想要掌握世界动向,必须了解人们的想法。”

Google+

注:那个该死的黑条并不是Google+,想要体验Google+需要获得邀请才可,不知道这玩意会不会像当年的Wave那样。

来源:月光博客

英文原文:Google’s Facebook Competitor, The Google+ Social Network, Finally Arrives

中文翻译:雷锋网

为什么FACEBOOK不如腾讯QQ

2012-02-13 13:22   来源: 雨枫的博客

为什么FACEBOOK不如腾讯QQ

没错,这是个找骂的题目,我知道。所以我要做个小的修正:“为什么在利用海量用户创造收入的商业模式上,今天的Facebook还不如腾讯QQ那么成熟?”

有两类商业模式。第一类譬如Facebook、譬如QQ、譬如360,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被视为最重要/最核心的那部分服务/产品,本身是难以直接创造收入的,360的收入来自于浏览器、导航站和游戏联运,腾讯的收入来自于网游、门户和无线,你要问QQ软件本身直接给腾讯带来了多少收入?那也就是客户端广告那点东西了,很少,可以被忽略不计。通过核心产品/服务带来用户基数和黏着度,通过各种手段,把流量逐步引导进赚钱的业务里,再通过这些业务创造利润。QQ和360都是这么做的,微软的IE浏览器也可以被视作这种模式的代表,包括很多人推崇的linux,某种意义上也是这样的。

第二类譬如google、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他们的特点则是,主营业务即收入来源。像google本身,因为关键字广告模式的存在,搜索引擎本身就可以直接创造收入,它不需要把搜索引擎的流量导入到其他某个什么站点/服务上,就可以赚到钱。另一方面,在google这个案例里,实现收入的代价,是用户(本次)离开google,前往广告或链接指定的网址。

同样有将近10亿用户,是facebook的商业价值更大,还是google的商业价值更大?在今天看来,google的收入远比fb高,这又是为什么?要点有二:第一,google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时,带着明确的诉求而来,这诉求很明确、且很容易被转化成商业行为;而facebook的用户在浏览好友信息的时候,其诉求往往是潜藏的,需要有某种方式加以浮现,才有可能被用作商业化。第二,google不害怕用户离开google,而facebook总体上要一直把用户保持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

所以你知道么,其实facebook的广告,不但现在、而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可能超越google,这不仅仅是广告客户的认知程度问题,这里面有更深刻的含义。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吧。12年前,我刚开始关注QQ这个软件,那时候它正在为商业模式所困扰。那时候,出于兴趣,我为这个产品设想过许多不同的商业模式,其中一个,是基于用户聊天内容的关键词广告系统。理论上,如果我们有办法对用户的聊天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关键词的筛选进行定向的广告投放,那么这个产品理应赚到很多钱才对。结果呢?12年过去了,腾讯每年赚几百个亿,有多少是基于我说的这个模式的?好像没有。

为什么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完美的模式实际上无法赚钱呢?三方面因素,首先是技术上的制约,起码在当年,建立这么一个庞大的内容筛选和匹配系统,对腾讯来说并不容易,并且也没有比较明确的算法支持,仅仅因为有人说了一句”我用的笔记本是戴尔的“就给人家显示笔记本的广告,其实一点都不明智。对于用户需求的分析和匹配,不但超出当时,甚至超出了今天我们所能达到的的技术能力。其次是隐私方面的考虑,用户的聊天内容如果被作为广告投放依据,那就是变相跟用户说,我正在监视你的一举一动……很明显这不是个好点子。第三,广告内容是对用户社交行为的打断,试想一对陌生男女正在聊什么起劲的激情话题,他们是不是有闲情逸致去关注旁边显示的小广告呢?实际上人家会直接选择性忽视。

这就导致了一种困境:理论上,社交/通讯型网站对用户的了解应当远比门户和搜索引擎更全面,然而实际情况是,当用户不愿意主动告知或与你分享隐私的时候,你对他们的了解其实远不如匿名的搜索引擎和新闻服务(因为频道和关键词会暴露他们的真实需求),可是一旦你要入侵这些用户的隐私领域,一方面你就面临严重的隐私权的指控,另一方面你会发现,由于用户关注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内容,广告的效果其实是不如内容网站那么明确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营收方面,facebook面临的挑战实际上远比看起来的要大得多,虽然他占了很大一片油田(用户基数和社交关系),但是目前它只能把一小部分原油开采出来,卖给炼油公司,赚很少的收入。想要赚大钱,要么它能够开发出一种技术,让汽车直接烧原油就能跑(更精确的广告投放模式);要么它就得收购或者自建炼油厂,把原油精加工成高级燃料,以换取更多的收入。

这方面,我们简单对比一下就知道,腾讯QQ的商业链远比facebook要完善,无论是门户、游戏还是无线互联网,腾讯很有效的把IM的用户导入到了由自己掌控的、利润丰厚的方向,赚钱的同时还没有失去对用户的控制。

当然,很多人会指责QQ的不开放,而把facebook的开放平台战略挂在嘴边。但开放平台的模式是不是真的能成为facebook营收的驱动力?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APPLE的开放市场APP STORE 年销售额20亿美金,其中苹果自己收30%也就是6亿美金,不少是么?不少。可是当我们比较一下苹果一个季度(注意不是一年)的净利润是130亿美金,6亿美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APP STORE的真正价值是对iphone/ipad的销售促进作用,而不是其自身的营收!我们可以看到开放平台是一个很好的保持和扩大用户基数的战略,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是个好的商业模式。

同样,facebook向开发者一年支付了14亿美金的收入,这意味着它自己的直接分成收入也不过是6亿美金而已。加上广告收入,这个总额可能更高一些,但是相对于其用户基数,这真的不算是很靓丽的表现。

所以,在此做一个大胆预测:FB上市之后的营收成长,会低于很多人的预期,未来3-5年,FB的营收和利润无法达到google的水平。而能够打破这一预测的唯一可能性,是FB开始进入到利润丰厚的新业务领域,譬如C2C电商、搜索引擎甚至是游戏开发(如果不是考虑到表面的公正性,zynga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并购对象么?)当中,这些衍生业务,才会是facebook日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作者:雨枫

文章来源:雨枫的博客

站长之家一周新闻盘点:互联网口水战再升级

2012-02-03 15:40 来源: 站长之家

龙年伊始,互联网爆发多宗口水战。方舟子与韩寒口水战愈演愈烈。京东商城与阿里巴巴旗下一淘网的口水战,也吸引了众多目光,当当网李国庆也不甘寂寞,加入混战……而本周最引人注目的,莫过Facebook,它的上市标志着社交网络行业高速发展和商业化时代的到来。

Facebook提交IPO申请 融资50亿美元

事件:Facebook再引国内业界思考:移动决定未来

北京时间2月2日消息,Facebook已经提交IPO申请。Facebook递交首次公开募股(IPO)一事,再次引发的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思考和讨论。

点评: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递交招股书、启动IPO具有极强的标志性意味,这也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科技公司IPO交易。在这一全球性的事件中,尽管Facebook尚未获准进入中国市场,但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无法不对此高度关注。移动互联网决定着行业的未来,而基于社交网络的生态系统重构,正推动新一轮数字商业变革。

一淘网发布价格指数 引发电商巨头口水战

事件:李国庆介入一淘报告风波:公开表示支持京东

一淘网的一份价格数据监测报告引起轩然大波。一场口水战在各大电子商务网站老板的微博上开始了。

点评: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分析报告应交给没有利益冲突的独立第三方。“否则一淘评价京东,京东不服气。不过,一向与京东商城打价格战的当当网却与京东站到了同一阵营。一场数据报告引发的企业大战已超过了其本身的意义,而数据背后的利益之争更耐人寻味。

香橼创始人表示将继续炮轰奇虎

事件:香橼将继续炮轰奇虎 周鸿祎称不打口水战

北京时间周二凌晨,美国独立研究机构香橼(Citron)创始人安德鲁·莱福特(Andrew Left)对记者独家透露,“我会继续采取行动,向全世界证明奇虎360这家公司涉嫌欺诈”。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就此表示,“当下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做好公司”。

点评:这场始于去年11月的“口水战”,在莱福特的主动“宣战”下似乎还没有结束,但从其网站上刊登四份质疑奇虎360的报告结果看,并没有对其股价造成严重打击。双方很显然各有立场,根本上说,这种‘口水战’就是美国资本市场上游戏的一部分。

去哪儿网副总与携程再爆口水战

事件:去哪儿副总戴政:动用一切力量报道携程负面

携程旅行网高层和华北公关执行人员收到去哪儿网副总裁戴政的短信,其不仅通过短信辱骂携程员工为“混蛋”,并称将公开征集携程的投诉案例,动用一切力量让央视315栏目组报道携程的负面新闻。

点评:目前在线旅游领域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携程旅行网发布春运安全购票指南,提醒消费者购买火车票和机票时应谨防诈骗。去哪儿网认为携程故意针对自己。为此去哪儿网副总裁戴政和携程公关人员在微博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方舟子与韩寒口水战愈演愈烈

事件:韩寒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 方舟子毫不示弱

1月29日,作家韩寒委托律师,就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方是民)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期间一些言论已构成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

点评:今天凌晨4点,韩寒撰写博文,表示不再回应代笔事件。这并不意味着此事的终结,“休战”只是韩寒方面一厢情愿,方舟子表示,无论韩寒“逃跑”与否,自己不会放弃这场“打假”。这是一场磁性十足的论战。一名出版人表示,不愿意对此事发表任何看法,因为太无聊。

互联网地图服务新规今实行 谷歌仍未获测绘资质

事件:谷歌或将退出互联网地图服务 恐影响数百万智能手机用户

2月1日起未申请互联网地图服务资质的单位一律不得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因谷歌合资单位目前仍未获得相关资质,则谷歌恐面临退出互联网地图服务,若果真如此,数百万智能手机用户恐将受到波及。

点评:此前有分析认为,新规实施后由于部分公司无法获得资质,将引发互联网地图行业的大洗牌。对此,孔祥来表示,这么说有点为时过早,还要再看情况,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从大量基于谷歌地图的应用和官方以及谷歌态度来看,其短期内不会退出中国市场。

结束语:春节长假后的第一周即将结束,上班族们也逐渐摆脱“节后综合征”。让我们打起精神,面对新的一年的工作生活!(文/姚尧)

Facebook招股书概要:去年净利润10亿美元

2012-02-02 08:49 [小 大] 来源: 新浪科技

Facebook提交IPO上市申请

Facebook提交IPO上市申请

全文:Facebook招股书英文原版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2日凌晨消息,Facebook今天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上市申请文件,正式启动IPO(首次公开招股),最多融资50亿美元。

S-1文件显示,2011财年,Facebook营收达37.1亿美元,净利润达10亿美元。扎克伯格2011年收入150万美元。

Facebook上市承销商包括摩根史丹利、JP摩根、高盛、美银美林、巴克莱资本和Allen & Company,股票交易代码为“FB”。

以下是招股书概要:

Facebook公司

我们的任务是让世界更加开放和连接。

人们使用Facebook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连接、发现周围所发生的世界大事、共享和表达人们关注的事情。

开发者借助Facebook平台开发应用程序和网站,并集成在Facebook中以覆盖我们的全球网络用户,创造更具个性化、社交和迷人的产品。

开发者借助Facebook平台开发应用程序和网站,并集成在Facebook中以覆盖我们的全球网络用户,创造更具个性化、社交和迷人的产品。

广告商可以与Facebook上的逾8亿月活跃用户或部分用户基于后者选择共享的信息进行互动,这其中包括年龄、地理位置、性别和兴趣。我们为广告主提供独一无二的覆盖度、关联性、社交环境和参与度组合来提升他们的广告价值。

我们相信,对于加快、简化、丰富人们相互之间的通讯方面,我们站在业界的最前列。Facebook已经成为我们用户日常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用户数量和参与度方面经历了快速增长: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们拥有8.45亿月活跃用户,相比2010年12月31日时的6.08亿增长39%。

–2011年12月,我们日平均活跃用户达到4.83亿,相比2010年12月的3.27亿增长48%。

–2011年12月,我们有逾4.25亿用户使用Facebook移动产品。

–截至2011年12月31日,Facebook平台上的朋友联系次数超过了1000亿次。

–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季度中,我们的用户每天平均发表27亿次“赞”(Like)和评论。

为了描述我们如何计算我们的月活跃用户、日活跃用户以及其它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请参看“业界数据和用户指标”和“管理层讨论和财务条件、运营结果分析–我们的用户指标趋势。”

财务状况

Facebook 2011财年营收为37.11亿美元,净利润为10亿美元,归属于A类和B类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摊薄收益为0.46美元。Facebook 2010财年营收为19.74亿美元,净利润为6.06亿美元,归属于A类和B类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摊薄收益为0.28美元。

Facebook 2011财年总成本和支出为19.55亿美元,其中营收成本为8.60亿美元,营销和销售支出为4.27亿美元,研发支出为3.88亿美元,总务和行政支出为2.80亿美元。Facebook 2010财年总成本和支出为9.42亿美元,其中营收成本为4.93亿美元,营销和销售支出为1.84亿美元,研发支出为1.44亿美元,总务和行政支出为1.21亿美元。

Facebook 2011财年运营利润为17.56亿美元,2010财年运营利润为10.32亿美元。

Facebook 2011财年来自于运营活动的净现金流为15.49亿美元,2010财年来自于运营活动的净现金流为6.98亿美元。

Facebook 2011财年利息支出为4200万美元,2010财年利息支出为2200万美元。

Facebook 2011财年广告营收为31.54亿美元,支付及其他服务费营收为5.57亿美元

Facebook 2010财年广告营收为18.68亿美元,支付及其他服务费营收为1.06亿美元。

在截至12月31日的2011财年第四季度,Facebook总营收为11.31亿美元,其中广告营收为9.43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83%;支付及其他服务费营收为1.88亿美元,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17%。Facebook 2011财年第四季度总成本和支出为5.83亿美元,其中营收成本为2.47亿美元,营销和销售支出为1.32亿美元,研发支出为1.24亿美元,总务和行政支出为8000万美元。

Facebook 2011财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3.02亿美元,运营利润为5.48亿美元。

业绩分析

营收

Facebook 2011年营收达到37.11亿美元,高于上年的19.74亿美元,高于2009年的7.77亿美元。Facebook 2011年营收增幅达到88%,不及2010年154%的营收增幅。

Facebook 2011年广告营收达到31.54亿美元,高于上年的18.68亿美元,高于2009年的7.64亿美元。Facebook 2011年广告营收增幅达到69%,不及2010年145%的广告营收增幅。

Facebook 2011年支付和其它营收为5.57亿美元,高于上年的1.06亿美元,高于2009年的1300万美元。

2011年,Facebook大约56%的营收来自于美国的广告客户和平台开发者,比例低于上年的62%。

营收成本

Facebook 2011年营收成本为8.60亿美元,较上年的4.93亿美元增长74%。Facebook 2011年营收成本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23%,低于上年的25%。

Facebook 2010年营收成本为4.93亿美元,较2009年的2.23亿美元增长121%。Facebook 2010年营收成本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25%,低于2009年的29%。

销售与营销支出

Facebook 2011年销售与营销支出为4.27亿美元,较上年的1.84亿美元增长132%。Facebook 2011年销售与营销支出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12%,高于上年的9%。

Facebook 2010年销售与营销支出为1.84亿美元,较2009年的1.15亿美元增长70%。Facebook 2010年销售与营销支出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9%,低于上年的15%。

研发支出

Facebook 2011年研发支出为3.88亿美元,较上年的1.44亿美元增长169%。Facebook 2011年研发支出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10%,高于上年的7%。

Facebook 2010年研发支出为1.44亿美元,较上年的8700万美元增长66%。Facebook 2010年研发支出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7%,低于上年的11%。

总务与行政支出

Facebook 2011年总务与行政支出为2.80亿美元,较上年的1.21亿美元增长131%。Facebook 2011年总务与行政支出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8%,高于上年的6%。

Facebook 2010年总务与行政支出为1.21亿美元,较上年的9000万美元增长34%。Facebook 2010年总务与行政支出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6%,低于上年的12%。

备付所得税

Facebook 2011年备付所得税为6.95亿美元,较上年的4.02亿美元增长73%。Facebook 2011年备付所得税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41%,高于上年的40%。

Facebook 2010年备付所得税为4.02亿美元,高于上年的2500万美元。Facebook 2010年备付所得税所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为40%,高于上年的10%。

净利润

Facebook 2011年净利润为10.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06亿美元增长65%;Facebook 2011年每股摊薄收益为0.46美元,高于上年的0.28美元。

Facebook 2010年净利润为6.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29亿美元增长165%;Facebook 2010年每股摊薄收益为0.28美元,高于上年的0.10美元。

股权结构

Facebook股权结构

Facebook股权结构

招股书显示,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持有56.9%的股份,联合创始人达斯汀·莫斯科维茨持股7.6%,Peter Thiel持股2.5%;机构股东中,Accel Partners持股11.4%成为最大赢家,其次是和DST的5.5%。

扎克伯格持有533,801,850股B类普通股,B类股权比例是28.4%,持有IPO前28.2%投票权。其中,包含(1)扎克伯格持有的407,265股B类普通股;(2)扎克伯格本人、扎克伯格2008年金信托人2008年3月13日持有的3,642,323股B类普通股;(3)扎克伯格本人、扎克伯格2008年金信托人截至2006年7月7日持有的 409,752,262股B类普通股;(4)2011年12月31日的60天内可行使的 120,000,000股B类普通股选择权。

Facebook、Google、Twitter停工一天会损失多少?

2012-01-20 11:04 来源: 天涯博弈

在各大网站各自发表立场反对SOPA的时候,TheNextWeb发了一篇我很感兴趣的文章《How much would Facebook,Google or Twitter lose if they shut down for one day?》

维基百科决定在1月18日关闭网站一天作为表达抗议SOPA的声音,在互联网引起一片响应,但wikipedia是一个非盈利网站,这种举动并不会对维基百科产生实质的影响,但对于如Facebook、Google之类的网站他们的损失会是多少?

TheNextWeb根据各企业的营收进行了初步的评估,但这仅仅是从营收上来衡量,仅作参考。

Google:根据连线杂志的数据,在7月份Google产生了30亿美元的广告营收,这大多来自于网页上的文字广告。如果Google不仅仅是遮盖它的Logo这么简单,而是向维基百科学习,估算下来一天的的损失将会达到1亿美元。

Facebook:根据Facebook在2011年的盈利预测在42.7亿美元,如果基于这个数字,如果Facebook关店一天,他们将损失高达1170万美元,并且会被用户的口水淹死。

Twitter:基于年报中1.4亿美元的营收,twitter一天的收入将降低40万美元,但twitter用户将没地方来抱怨twitter无法使用了。

eBay:2010年eBay的营收为90亿美元,2011年预计将增长至102亿。如果预测能够达成,ebay每天的损失几乎达到2800万美元,这还未计入每个独立卖家的损失。

Amazon:该电子商务巨头去年在电子商务上的收入提升到300亿美元,但由于亚马逊去年到处撒网,在7月份大涨,并且预计第四季度亏损。根据去年的数字,亚马逊一天的收入损失将在8200万美元左右。

Yahoo:该公司第三季度的收入为10.7亿美元。基于该数字,Yahoo会损失约1180万美元一天,但它应该有更多需要担心的

Groupon:基于早前的预计,今年Groupon将进账26亿美元。如果它和维基百科一样停止销售一天,那么将损失700万美元。

了解更多为什么SOPA是一部恶法

作者:Robert.think

文章来源:天涯博弈

世界品牌500强苹果超Facebook 中国21企业入选

来源: 腾讯科技

世界品牌500强苹果超Facebook 中国21企业入选

21大中国品牌(腾讯科技配图)

腾讯科技讯(臧金明)12月28日消息,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了2011 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苹果击败Facebook从跃居第一,Facebook退居第二,去年排名第五的谷歌上升两位跃居第三。今年中国内地有21个品牌入选,其中CCTV、中国移动(微博)、工商银行和国家电网位列前100名。

2011年世界品牌500 强排行榜入选国家共计26个,其中美国占据500强中239 席,比去年多2席,仍然是当之无愧的品牌强国。法国以43个品牌数位居第二,日本以41个品牌入选席位排名第三。入选品牌数量前十名的国家还有英国 (39个) 、德国 (25个) 、中国 (21 个) 、瑞士 (21个)、意大利(14 个)、荷兰(10个)和瑞典(8 个)。

前十大品牌依次为苹果、Facebook、谷歌、微软、IBM、沃尔玛、可口可乐、亚马逊、梅赛德斯·奔驰、麦当劳。英特尔排名第11,Twitter紧随其次,索尼第16,惠普第17,Youtube排名第19,思科第20。前二十大品牌除奔驰和索尼外,其余均为美国企业。

我国共有21家企业入选该榜单,其中CCTV排名第50,在入选的中国企业中排名居首,中国移动排名第65,联想第121,海尔第127,华为第275,长虹第298,中国联通(微博)第402,中国电信(微博)第416。

Zynga为入选企业中最年轻的品牌,品牌年龄仅有四年,排名第477;Twitter品牌年龄五年,排名第12;Wii品牌年龄五年,排名333;Youtube品牌年龄六年,排名第19;Facebook品牌年龄七年,排名第二;第二人生(Second Life)品牌年龄八年,排名第306;Skype品牌年龄八年,排名第382。

百年品牌柯达和诺基亚成为排名下滑最大的企业,昔日的影像印刷业霸主柯达深陷破产危机,被数字时代狠狠抛弃,成为下降速度最快的品牌,从去年的第90名下滑到今年的第340名,下滑250个名次;曾经个人通讯设备堪称NO.1 的芬兰手机品牌诺基亚也由于近年来严重缺乏创新,成为下降最快榜单第二名,从去年的38名下滑到今年的185名,下滑147个名次;摩托罗拉从去年的108名下滑到今年的173名,下滑65个名次。

入选2011年《世界品牌500 强》的品牌共覆盖了49个行业,前景黯淡的传统媒体以37个品牌入选仍保持着行业第一,但是总体排名在下滑。消费品领域的食品与饮料行业紧随其后入选 32 个品牌,与去年相同。汽车与零件与零售行业分别有小幅提升 , 以入选28 、27 个品牌紧随其后。而金融行业的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TV App设计经验谈——10个可向游戏界面设计学习的地方

来源: 徽徽的UX世界

TV App的设计,相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哪些领域可供我们借鉴?

游戏主界面有2种形式,全屏的和窗口的,全屏的独占式游戏主界面曾经是唯一的形式,也是玩家游戏时关注的重点,游戏内的其他模块,比如个人信息、物品栏、地图、公告、技能等,都在固定位置以悬浮的方式,占据屏幕的边角,并且这些模块是可以缩小和隐藏的;而需要及时处理的通知,以及一些需要复杂操作的模块,如物品的交易,技能的升级等,则以弹出窗口的形式出现,他们通常占据屏幕不到1/3的空间,并且可以立即关闭。

大家熟悉的TV也一样,画中画之类的玩意儿虽然新鲜,但是使用场景少,使用频率低,用户在使用TV的时候,也是用独占式的全屏,而电视台标、频道号、字幕、滚动广告等,通常也是在TV屏幕的边角,在TV本身的设置中,频道号也是可以隐藏的;另一方面,因为内容提供商——电视台的盈利模式缘故,这些滚动广告不可隐藏或缩小,甚至用户需要忍受他们TV的全屏,都被广告所占据,当然,用户也可以选择——换台。

与TV不同,电脑APP天生就不是独占式全屏的,天生就是为多任务设计的;而手机、Pad上的App,却是天生独占式全屏的,但是它与TV Ap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屏幕要小得多,在家用电视屏幕开始不断增加到40寸及以上时,3.5寸、7寸、10寸的手机屏和Pad屏,大约就是足球和鸡蛋的关系。而相对来说,游戏在电脑、TV上,已经有了至少十多年的经验,不管是曾经的《传奇》,还是曾经的小霸王游戏机,抑或是Wii或者X-box 360,在大屏幕的独占式界面设计上,显然游戏更有经验,所以,TV App的设计,个人认为,可以更多的借鉴游戏界面设计的经验。

经验一:游戏主界面最大化

对玩家来说,当他们游戏时,注意的重心在画面的背景,也就是游戏内容本身上,它们是持续的,动态的Flow,而诸如个人信息、物品栏等游戏组件,虽然是界面的前景,却是断续的,可隐藏的、辅助的;游戏画面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玩家的游戏选择,而游戏画面风格更大程度上是由游戏主界面的背景——游戏内容决定的;对于TV App来说,它同样应该具有游戏主界面背景所具有的特征:全屏、动态、持续,而这些特征,恰恰是TV内容所固有的特色。

wow

经验二:操作区域内容的Global,Context和Customizable

在游戏的不同场景,这些位于游戏主界面前景的内容并不相同,比如玩家在游戏内闲逛时,以及在游戏中战斗时,他所希望看到的信息和他想要进行的操作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闲逛时,Social的部分可以范围大一些(通常在屏幕左下角以及玩家游戏角色头顶上),而在战斗时,玩家战斗状态相关的信息就更重要了,这时Social的内容应该以自动和不打扰为主,否则玩家就该骂娘了。

泡泡战士

此外,就像上文中提到的,以及上图中《魔兽世界》所示的,这些游戏组件在内容、显示区域、显示大小上应该是可定制的,从而最大的发挥它的“辅助”价值。

在TV App的设计中,我们对TV App用户的使用期望仍然是“沉浸”(也是“Flow”),在游戏中,通过游戏剧情、游戏角色之间的关系、游戏角色与场景之间的关系、游戏角色与游戏NPC之间的关系等等,来实现使用户“沉浸”;而在TV App中,尤其是电商TV App中,引发用户沉浸的肯定不是迷宫一样的导航,机器人一样的搜索,而是用户与商品之间的关系,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信息架构,我们的Home,Category,Search,Product Detail, Shopping Cart,Check out等等,他们的内容、结构和关系要打散了重新组合,并且千万要理清自己的“辅助”位置。

经验三:图标式操作

图形化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并不止是游戏如此,只是游戏图形化的更彻底一些,对于大屏幕的TV App来说,这个不用多说。

经验四:分屏展示(没有全屏幕的上下滑动)

这个是从游戏中获得的经验,但是它不符合在TV上使用Google搜索、浏览网页的场景(虽然不知道多少人会在TV上这么用),部分内容的上下滑动(注意:不是全部内容)是可以接受的,比如说一些TV App的Global/Context Menu的设计是通过遥控器上的五向键的一些操作从底部滑上来的,个人认为,屏幕底部用类似前景的方式呈现一些可操作的内容,跟游戏中的可隐藏的物品栏和公告栏等是异曲同工的,另外,如下图所示,下图的App栏(前景)和主要内容(背景)的关系还可以优化,这两部分内容的融合看起来非常的生硬。

google tv

经验五:定义快捷键并用可见的方式展示

游戏是为普通用户设计的,也是为新手和专家设计的,正因为如此,游戏的Settings里面有一堆的快捷键并且这些快捷键大多数都是可以自定义的,那些游戏专家,除了敏捷性等生理机能外,更多的是熟能生巧(仅限于劲舞团之类的休闲游戏);对于TV App来说,定义快捷键并用可见的方式展示的优势在于,它能兼顾新手、普通和专家用户,另一方面,它减少了键盘/遥控器操作的复杂性。

经验六:2D vs. 3D

游戏的发展历程是从文本到图像,从2D到3D,我相信,软件,硬件的发展都是服从于这个规律,并且为之服务的,而由于TV本身的大屏幕优势,以及3D电视的出现,并且相信会逐渐普及,3D的TV App相信会成为主流,而游戏领域在3D引擎技术的领先使用,决定了游戏在3D的界面设计领域有更多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比如说《魔兽世界》如何去吸引那么多中国的女玩家,去克服3D带来的方向迷失以及眩晕感,使她们同男性玩家一样,能够很好的享受这个游戏的。

经验七:用地图来导航

游戏的信息架构同样复杂,但是在游戏设计中,使用了地图这样一种图形化的方式来实现导航的目的,而在Web中,我们看到的站点导航是什么呢?大多是一堆树形结构。在TV App设计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游戏的这种导航方式,用图形化的方式来达到导航的目的,当然,地图只是一种形式。

经验八:多账号、多角色、多关系

对游戏来说,一个玩家通常会有一个主要角色,多个小号,多个辅助角色,而对于一个游戏角色,也有多种不同的关系,比如好友、师徒、夫妻、帮派、国家、主人和宠物等等,在游戏中,这个游戏角色更多的是一个Public的角色,而游戏也是为了Public,为了Social的目的而设计的,而在Web上,在SNS出现之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账号是非常Personal的,它们很少去处理这些Account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于Mobile,对于Pad来说,更多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Personal,非常private的设备,而TV,确是服务于Home和Family的,它也需要处理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关系,这同样也决定了,TV App的设计需要从游戏设计中取经,借鉴他们处理多账号、多角色、多关系的经验。

经验九:文字简洁

这个不言而喻,在Web上,在Mobile和Pad上,我们可能看到满屏的文字,它尤其适合阅读场景,但是在TV上,如果看到满屏的文字,这绝对是一个灾难,乔布斯式的Presentation为大众所喜欢,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言简意赅;TV App的设计要想达到文字简洁的效果,需要学习借鉴的,不能仅仅是乔布斯式的Presentation,因为不管是PPT,还是Keynote,虽然演讲人试图把Presentation变成一个或者一个个连续的故事,但是这依赖于演讲人本身的努力,但是从PPT和Keynote本身来说,虽然它可以自动播放,但是它仍然是非连续的,甚至是静态的;而相对来说,游戏设计在这方面又更有经验了,我们可以学习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呈现不同类型的,多种多样的信息。

经验十:用字体、字号、字色的设计来表现信息架构

仍然是以上面的《魔兽世界》的图为例,或者是上面《泡泡战士》的图,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用字体、字号、字色的设计,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了区分。在Web上,由于技术、兼容性等原因,字体、字号、字色的设计等应用得相对较少,所以我们在浏览网站时,看到的经常是千遍一律的宋体,黑色字,但是在TV App领域,因为App本身的特性,我们对字体、字号、字色的设计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可以更多的在上面做文章,那么,作为这方面先驱的游戏设计,当然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了。

作者:徽徽

文章来源:徽徽的UX世界

谷歌CEO向乔布斯学习:创建统一视觉效果

2011-10-24 16:04 [小 大] 来源: 新浪科技

谷歌CEO拉里·佩奇希望借鉴乔布斯和苹果的简洁统一之美
谷歌CEO拉里·佩奇希望借鉴乔布斯和苹果的简洁统一之美

导语:美国《圣荷塞信使报》网络版上周六撰文称,在拉里·佩奇(Larry Page)出任谷歌CEO后,便加大了对界面设计的投入。他希望效仿苹果的做法,利用设计和技术的完美融合吸引更多用户。

以下为文章全文:

谷歌整容

在描述谷歌时,很多人都会用到实用、强大、可怕、速度和有趣等词汇。但是否有人会想到“漂亮”呢?很少。

谷歌新CEO拉里·佩奇试图改变这种现状,效仿他的榜样兼竞争对手、已故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几乎就在今年4月上台后,佩奇就立刻下令对谷歌的网络资产进行改版,试图创建一种统一的、具有代表性的视觉效果,就像苹果产品那令人一望而知的美学特质。这种全方位的改版在谷歌13年的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

谷歌这种简洁的新设计最早被应用于6月底发布的Google+社交网络中,目前则逐步拓展到Gmail、Calendar、Docs、搜索和其他产品中。Google+的高调发布使得谷歌的全方位“整容”并未引发外界关注,但佩奇早在数月前就已经向该公司的用户界面设计师下达了改版的紧急命令。

“佩奇喜欢雷厉风行的风格,所以他说,‘嗨,伙计们,你们能否在夏天之前完成谷歌界面的改版?’”谷歌首席搜索用户体验设计师乔恩·威利(Jon Wiley)说,“作为设计师,我们感觉自己就像是追上了汽车的狗。”

关注设计

谷歌对于技术和数据的追求备受推崇,但却很少因为美观的界面而受到外界赞扬。但随着iPhone和iPad的异军突起,以及Facebook推出的众多实用与美观并重的新产品,谷歌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也越发注重产品外观和使用方式。

“用户现在显然很在乎设计。”纽约时报网站前设计总监科伊·维恩(Khoi Vinh)说,他现在正在创办一家与iPad有关的创业公司。“在科技尚不成熟的年代,单凭技术就可以胜出。而现在,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了,人们真正看重并追求的是最好的设计。这就是苹果为何能够卖出400万部iPhone 4S的原因。”他说。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等互动设计项目的学生已经成为了硅谷企业的招聘目标。该校美术硕士互动设计项目主管利兹·丹姿克(Liz Danzico)表示,苹果、Yelp、Twitter、Facebook和谷歌最近都向该校的毕业生抛出了橄榄枝。

丹姿克表示,她的学生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科技企业意识到,“对于用户而言,设计是一项差异化因素。”

Facebook也于今年4月凭借对Daytum的收购在设计界引起了轰动。这是一家专门收集个人数据并通过引人注目的数字化图像分享这类信息的创业公司,而Facebook则通过收购将该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尼可拉斯·菲尔顿(Nicholas Felton)和瑞恩·凯斯(Ryan Case)从纽约招到硅谷,并开发出了“时间线”(Timeline)功能。Facebook在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盛赞了这起收购,而维恩则表示,Groupon、Airbnb和Pinterest等其他科技创业公司也在改进各自的网站外观。

外界好评

威利表示,佩奇“十分关注优秀的设计”,他相信可以通过一种通用的“设计语言”统一谷歌旗下的各种产品。

谷歌似乎即将推出经过改版的Gmail。上周流传出的一段视频显示了谷歌如何将这种全新设计部署到电子邮件服务中,该公司也并未否认这段视频的真实性。谷歌发言人在声明中说:“哎哟,你们不应该看到这段视频。敬请期待,我们很快就将分享有关Gmail新外观的更多信息。”

新设计包括了全新的形状和按钮。由于很多控件都会在不需要时隐藏起来,使得界面更为清爽。除此之外,在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中的Gmail界面也将统一。谷歌还采用了“颜色语言”的理念:所有的大红色、蓝色和绿色都代表了特殊的含义。就连一向追求简约设计的搜索主页也经过了改版,缩小了谷歌的标识。

谷歌的“整容”赢得了设计专家的好评,尽管他们一致认为,谷歌仍然无法与苹果媲美。维恩在博客中称,谷歌的这种改版“受到纯数据决策的影响较低,而在以前,恰恰是这种决策引领了谷歌产品的设计和美感。”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谷歌的改版很“充分”,而且很“专业”,但仍有改进空间。“我不认为其中的任何一项能够达到苹果的那种令人惊艳的效果,而苹果正是谷歌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他说。

终极目标

佩奇在上周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透露了谷歌的改版情况,并表示Google+将成为谷歌其他业务的标杆,希望借此吸引外界关注。“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改变整体的体验,使之简洁而美观,就像不知不觉实现的一样。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理解你们的需求,并立刻满足这种需求。”佩奇说。

佩奇还表示:“这样来想:我们上一季度推出了‘+’的部分,现在则要推出‘Google’这部分了。这种新的视觉设计非常美观,而且能够在搜索、新闻、地图、翻译和其他各种功能中实现一致,现在只是个开始。”

威利曾经是一名即兴表演的喜剧演员,他曾经希望到《周六夜现场》找一份工作,但后来却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了万维网。他说,消除“局促感”是谷歌改版的一大挑战。

他认为,谷歌的色彩一直以来都很鲜艳,但使用色彩未必总是能够起到效果。“色彩会给眼睛带来额外的信息,会创造很多视觉信息。这其实会妨碍内容的吸收。我们真正希望的是以内容为中心。”

在谷歌的新界面中,大红色表明用户即将创建一些内容,例如新的电子表格,蓝色代表行动,绿色则表示分享。

可视控件也有所减少。例如,在谷歌Docs中,当用户点击文件前,组织和删除电子表格的按钮都会被隐藏起来。而且这些按钮在设计时还同时兼顾了鼠标和触控界面。

威利认为,一家企业的个性和文化应该体现在产品的感觉和功能中。“是的,我们正在为谷歌创造语言。我们希望用设计来体现谷歌的个性,体现那些使谷歌成为谷歌的东西。这很难用文字来表达。”他说。(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