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程序员薪资调查报告全文发布

2012-02-23 16:13   来源: 程序员   文/常政

自 2011 年初,CSDN 在网上发起“2011年软件行业技术人员薪资大调查”(网址:http://vip.csdn.net/2011/xinzi/main.html) 以来,引起了广大开发者们的热烈反响,短短两月时间内,近万名开发者提交了调查数据。尽管这只是中国百万开发者大军的一小部分,但他们所在的行业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软件的产业链,他们的职位几乎代表了一个软件团队体系的每一个层面,而且“一叶知秋”,所以透过这些调查数据和变化,我们或许可以一瞰中国软件开发者的普遍生存状态,甚至可帮助开发者,更准确地定位自己在产业内的坐标。

2011:程序员的日子不算差

相信每个开发者在回忆当初高校毕业,加入滚滚求职大军的情形时,都能记得那番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闯荡世界的豪情。而在经济社会,判断成功的可量化方式无疑是薪资了,尽管有点世俗,但暂时也找不到更好的标准。那么现在,中国的程序员们,总体收入水平如何呢?首先我们看程序员们对薪资水平的满意度。

图一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程序员(近 73%)对自己的薪资并不满意,这种普遍不满意的情绪有多少是主观预期过高,多少是客观生存环境造成的呢?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考察。

我们按月薪大小把收入水平划分为四类:低收入(小于 2000 元)、中等收入(2000~5000元)、中高收入(5000~10000元)、高收入 (大于 10000 元)。从调查数据看,来自中国 17 座重要 IT 城市的开发者们,占据绝大多数的是月薪 2000~5000元,它在 13 个城市占据最高的比例,其中排前 3 名的是沈阳(67.5%)、济南(65.8%)、珠海(62.5%)。而北京、上海、深圳的开发者收入水平相对高些,这三座城市占据绝大多数的是月薪 5000~10000元的群体。

图二

如果仅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 21033 元(月平均 1753 元),其中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 万元(月平均 2417 元)。这两年国家经济相对比较稳定,估计 2011 年的情况也差不多。所以总的来说,2011年的中国程序员群体,在所处的城市里,和其他居民比,算相对收入不错的了。

当然也有生存环境堪忧的, 我们发现月薪少于 2 0 0 0 元的群体, 主要分布在济南(15.8%) 、西安(13.8%) 、青岛(12.7%)、武汉(12.6%)。

而如果以月薪 10000 元(及以上)算高薪,排名前列的则是上海(26.9%)、北京(20.6%)、深圳(14.7%)、杭州(11.3%),杭州程序员群体的崛起令人关注,说明杭州近年来的信息化建设成就卓著。再回过头来看程序员的薪资满意度,我们通过交叉分析发现,程序员的满意度确实和薪资大小相关,收入越高,不满意的比例越小。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哪个收入群体,都超过 50% 以上都表达了对当前薪资的不满,说明尽管日子过得不算差,但中国程序员们的幸福感普遍不高。

图三

最佳跳槽次数,最好不超过 3 次

跳槽,一直是程序员们在职场生涯里所面临的热点话题。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带给你更多的视野和经历;另一方面,会降低你的企业忠诚度和所在企业平台的积累。所以很多开发者往往会面临是否跳槽的煎熬和苦恼。那么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资薪和跳槽此数存在潜在的规律吗?

表一

从上面的“薪资/跳槽次数交叉分析表”,我们发现在四个收入群体中,“少于 2000 元”和“2000~5000元”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未换过工作,而从收入高于 5000 元的群体开始,有跳槽经历的人数显著加大。从工资高于 10000 元的高收入群体看,我们发现有 3 次跳槽经历的人占据最多的比重, 达到 24.6%,但从第 4 次开始又急剧下跌到 10.3%。所以从这样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凡是有一定收入水准的开发者,基本上是有跳槽经历的,但跳槽的次数越多,并不绝对保证薪资高。数据显示跳槽次数存在一个“天花板”——3次。看来适度的跳槽有利于经验和技能的提升,但如果跳槽过于频繁,则不利专业的积累,自然在薪资上提升的空间也不大了。

技术菜鸟到牛人的距离,5年是分水岭

再来看工龄和薪资的具体量化关系,我们发现工作1~2年的开发者,工资在 2000~5000元之间占据绝大多数,而工龄超过 2 年的,大多数人的收入达到 5000 元以上。 同时我们发现薪资在 5000~10000元群体在 10 年以内都基本处于一个稳定状态,没有明显增幅。而 10000 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是,前 5 年的人数增幅明显加快,但之后几年一直均处于稳定状态。

图四

表二

所以,“3年(月薪 5000 元)”、“5年(月薪 10000 元)”是两个关键的分水岭。凡是月薪 5000 元以内的,随着工作年数的增加,人数递减; 但随着年数达到 3 年后,月薪 5000 元以上的群体,人数开始显著递增。这不难理解,因为工龄的增加,开发者的工作熟练程度也越高,所以自然薪水也就高了。 而工龄超过“5年”达到月薪 10000 元以上后的高收入群体,随后也基本开始保持稳定了。这说明,岁月对于技术开发者的薪资,同样存在一个瓶颈,并不是无限制正比例上升的。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中国软件行业,一个程序员菜鸟发展到业界认可的“熟练工”大概是“3年”,而“技术牛人”所需要的成长时间, 大概是“5年”。

什么工作最赚钱?——不上班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随着信息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渗透,所从事的细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市场前景,已经成为决定开发者收入水平重要因素。那么作为开发者,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选择哪个行业的软件公司最有发展前景呢?调查结果令人诧异——自由职业者(SOHO)收入水准最高,超过 30% 的 SOHO 月收入超过 10000 元,月收入 5000 元以上的比例更是超过 84%。但细想也在情理之中,有勇气做自由职业的开发者,往往具备超高的技术水准和丰富的行业积累。

图五

再看具体的细分行业,高收入开发者比例最高的领域是欧美外包(21.4%),看来中国软件本质上离“中国创造”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其次是原厂商(17.1%),这里的原厂商指的是诸如微软、甲骨文、IBM 等软件巨头,其员工收入高并不意外。排名第三的是移动和手机应用(16.9%),这现象令人欣慰,毕竟未来就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从调查数据看,最不合适介入的是教育行业,小于 2000 元的低收入者比例接近 15%,月收入小于 5000 元的接近 65%。教育产业在国家属于公共资源,被严格管理,介入门槛比较高,再加上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单一教学导向,不容易衍生丰富多彩的信息化应用。此外,餐厅零售行业也是开发者需要谨慎选择的,低收入者 10.87%,小于 5000 元的接近 71%。不过餐厅零售业不像教育那样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所以从乐观的角度,说明这个行业的信息需求没有充分挖掘。

开发语言,选谁都一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发语言、平台对于开发者来说,如同披荆斩棘的利剑。尽管对于顶尖高手来说,达到了编程思想、方法论层面的炉火纯青,可鸟瞰一切平台和工具,但对大多数初涉软件行业的程序员来说,熟悉哪种语言、开发工具往往直接决定了当下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准。从调查数据看,绝大多数开发者都使用 JAVA,达到 45.3% 之高,其次是C#、C++、C、.NET、JavaScript,它们相对比较均衡,基本在 25% 左右(注:很多开发者往往实际会使用一种以上语言)。我们发现,C#、.NET 开发者中,小于 5000 元的比例最高,基本在 55%。但不能因此说C#、.NET 没有前途,因为另一数据发现,所有的语言,在 5000~10000元的群体里,比例竟然惊人趋近,基本都在 30%~40% 之间,这说明不管选择哪个平台,只要达到“熟练工”水准,收入不会差太远。至于一些语言的低收入群体比例偏高,这和它容易学习,适合编程菜鸟上手有关,因为我们同时通过交叉分析,注意到工龄 2 年内的 C#、.NET 程序员小于月薪 5000 元收入水平的比例竟然高达 80% 左右,而工龄超过 3 年后,这个比例开始明显下降了。 再看高收入群体,我们发现在使用 Erlang、Perl、Scala 技术的人中,高收入人群的比例较高,分别为 41.2%、36.7%、 36.4%。但我不建议大家一窝蜂地去学习这些语言,因为同时发现它们的样本量极低,分别是 17、98、11,远小于近万份的总样本量,看来主要是物以稀为贵,会的人少,自然收入就上去了。

图六

图七

结束语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还结合英语技能、学历高低对开发者的薪资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结果和常识是一致的,即英语、学历越高,获得高薪资的比重越大。总的来说,开发者要想过更好的物质生活,重要的是在专业性上下工夫,因为尽管随着城市(考虑消费水平在内)、技术平台、行业等外在条件的不同,低收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千差万别,但高收入群体的比例是基本接近的。

周鸿祎: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

周鸿祎(奇虎公司董事长)口述

成王败寇的文化没法创新

要论聪明,中国有很多人不会逊色于乔布斯;论市场的规模,中国的互联网和IT市场绝对是全球第一大市场,但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

我觉得乔布斯的核心首先是创新,这是中国文化很难接受的。创新意味着失败的概率比较高,而中国人的文化里非常害怕失败。我们崇拜成功,鄙视失败,害怕失败。结果就是大家都去抄袭别人,让别人先走,然后再跟上,这样最保险。大家都愿意随大流,一块去做事,一块去做团购。但创新就要做别人想不到的事情,一定是少数派,要忍受寂寞和别人的嘲笑。

我认为,乔布斯今天能够得到很多中国人认可,还是因为苹果市值最高。这就跟政府只以GDP为标准一样。不改变这种文化,不可能追求创新。我们很多企业家只想着挣钱,挣很多钱,没有像乔布斯一样,想着去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东西,去改变世界。乔布斯的出发点和我们非常不同的。

中国企业本身没什么创新,更多的是通过抄袭、垄断,然后打压新生的力量,所以我一点都不怀疑以后中国互联网里出现一些市政、高速公路公司。

即使苹果市值没有今天这么高,我依然认为苹果是伟大的。像乔布斯这么创新的一个人,有所长必有所短,性格中有这方面的优点,一定就有那方面的缺点,问题是我们只看着乔布斯优点那一面。我们的文化里面能容忍有这种明显缺点的人吗?能容忍他这种直来直去的说话方式?

中国企业家发展起来以后,就把自己的棱角藏起来,把自己包装起来。但乔布斯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并不掩饰自己,他并不为别人活着,不是刻意去怎么样。他跟癌症较劲,跟自己原来的成功较劲,也跟原来的失败较劲。他就是直来直去,所以很多人受不了,但我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人,虽然他有时候脾气不好、独裁、像个暴君。这是一个缺点,也可以说是一个特点。如果他不计较,把什么都放得很松,可能对产品就不会这么精益求精,但要做出世界上最棒的产品,就得鸡蛋里挑骨头。

你能特立独行吗?

我们的文化还反对特立独行,反对与众不同,觉得创新的人是二百五,因为你不是在做大家一窝蜂去做的事。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提议,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但创新意味着你要比别人看得远,洞察力比别人强,大多数人理解不了,这时候评价可能是完全负面的,或者说完全不理解你的意思,这时候你能承受这种压力吗?你能特立独行吗?一般人做不到。

中国目前价值观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或者叫一元化的价值观,就是管你坑蒙拐骗,只要销售高、收入好,就像很多地方政府只要GDP发展了就什么都好。

一个国家跟一个公司是一样的,不能搞一元化的标准。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这种GDP没有意义。一个公司如果只用数字衡量,那所有人都会去抄袭,因为抄袭、山寨、拷贝最省事。

对于那些创新但不成功的企业,应该一样承认他们的价值。美国非常崇拜这种白手起家的英雄。我们这个价值观不改不行。今天一个企业做得很大,我们往往会对他锦上添花,但其实创新往往来源于小企业。

我们总是不喜欢挑战和颠覆,实际上,创新在美国就是意味着小公司去颠覆大公司。苹果始终扮演挑战者的角色,但是挑战在我们的文化里往往显得咄咄逼人,显得没事找事。搅局者和破坏者,在我们的文化里全是贬义。

如果中国不花点时间重新去改变这个文化,那我们教育出来的人,大部分都会没有创新能力,不是没有这个智力,是没有颠覆的胆量,也没有这个环境。少数漏网之鱼可能也在成长过程中被扼杀掉了。中国缺乏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如果有了这种文化,再加上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的聪明人,我相信一定会出现乔布斯。

制度上该如何保证创新

中国人办创新型高科技公司,基本上都是从美国拿的钱。创业者团队规模很小,只有一帮人,在国内物化的环境里就不被重视。在硅谷,想法创意很多,只要被认可就有人愿意投资。

我们企业上市时,实际上盈利状况并不是很好,但到美国上市,人家需要的是未来的成长。中国上市是审批制,不是市场来决定你的好坏,是由少数人来决定。美国上市很容易,只要能找到承销商愿意帮你卖股票,投资基金愿意买,财务经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就行。这对创新是鼓励的。

在美国上市,还有一个好处是与国际接轨,获得一个世界级资本市场的认可,有助于国际化业务拓展,包括在国际上的竞争和合作。虽然说我们创业板弄了很多公司包装上市,但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些创业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更喜欢干的是锦上添花,而创业者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美国的银行也不会贷款给创新企业,因为没有任何可抵押的东西,所以这种企业发展一定是靠风投来支持。美国的风投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对创业团队认可和尊重,比如投了很多钱只愿意当一个小股东。中国今天很多有钱的老板听说投资很热,拿点钱来投,投了就觉得这个企业是他的了,要控制这个企业。这种事情很多,背后实际就是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