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启示录:用户数量并非衡量网站的唯一标准

2012-01-16 10:46 来源: 名微策划

知乎是一个类Quora的问答社区,目前在内测当中,需要邀请才能注册,但就是这样一个内测产品,却引发异乎寻常的关注。科技网站和IT博客长篇累牍的报道,Keso等互联网名人热捧,究竟知乎具有怎样的魅力,知乎的成功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现象一:模仿也性感

知乎最近得到了李开复老师创新工场的投资,创新工场投资似乎是模仿的产品,曾引起了不少争议。的确,知乎是一个类Quora产品,无论从产品理念,还是产品设计都是一个典型的C2C(copy to china)产品。但就是这样一个产品,却显得不同寻常。对此,Keso老师一语中的:创新不等于无中生有,山寨也不等于全盘照搬。知乎并不是全盘照搬Quora,而是在细节方面做了很多改进,加上了本地化的元素:

知乎可以在首页“不感兴趣”一个问题;

在一些答案比较少的问题中,知乎默认推荐了一些潜在的回答者;

知乎会给新问题推荐一些可能的话题;

知乎针对汉字阅读体验方面做了很多本地化工作。

这个回答来源于知乎CTO李申申,姑且不去争论“微创新”算不算创新,但知乎在细节的追求上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举两个例子:

1.打开知乎首页的时候右上角不会马上弹出问答或者关注的提醒,需要等几秒或者刷新一次才能显示,原以为是知乎的Bug,一问之下,才知道是知乎的产品设计师有意为之,就是让用户一开始就将注意力集中在问答上,不让任何外在因素干扰。

2.在知乎的问题页面,如果你点了一下回答问题的框,即使你没有输入任何一个字,知乎也会自动为你保存为草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知乎的产品设计师认为,既然你点了回答问题的框,就说明有回答的欲望,至少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所以为你保存草稿。细节如斯,可见一斑。

启示:

山寨?创新?谁在乎,在乎的是: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把握好火候的邀请码机制有时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现象二:小产品、大影响

知乎是一个小产品,据估算,目前知乎的注册用户大概在5000人上下,因为需要注册才能访问,所以访问量也不会大。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产品,却引发了异乎寻常的关注,这种关注,甚至在知乎只有几百个注册用户的时候就已经显现无遗。

除了门户网站科技频道和知名科技博客连篇累牍的报道之外,众多互联网业界领袖也纷纷入驻知乎,创新工场董事长兼 CEO李开复、中国互联网最深沉的声音Keso、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不仅仅是入驻,他们还很活跃。尤其是Keso,不但不知疲倦的问答着知乎上的问题,还在自己的博客上开了个叫做“有板有眼”的专栏,将自己在知乎上一些有价值的回答作为博客文章发布。

小产品有如此大的影响,我想一方面是挟Quora问答社区的余威,另一方面则是名人效应。和邀请过来开博(微博)的名人不同,知乎中的名人是被产品吸引过来主动加入的,这就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启示:

注册用户和访问量不是衡量产品价值的唯一标准,有时候,甚至连重要都算不上;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产品,自然有好的口碑。

现象三:社区也能高质量

至少就目前来说,知乎上的问题和回答水平是很高的,这在论坛式灌水之风盛行的中文互联网实属不易,当然与知乎将注册人数控制在一个较小的的范围有关,但更多的,恐怕是用户的社会认同心理。

看到一群人看着天,也会跟着去看;看到乞丐碗里有很多钱,就会跟着去放钱;看到一个地方很干净,就会自觉地讲究卫生……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或者叫做从众心理。

知乎的前辈用户们已经营造了一个很好的、高质量的问答氛围,知乎用户谌斌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微博之乱耳,无SNS之劳形”形象的描绘了知乎的社区氛围。给我邀请码的老师一再叮嘱,一定要高质量问答,要活跃,我唯唯诺诺,问问题之前,先Google一下看有没有答案,回答问题之时,仔细检查有无错漏之处,知乎的从众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社会认同也不是万能的,一旦有人从中灌水,就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就是破窗效应。知乎应该早就意识到这种威胁,所以,一方面继续采用严格的邀请制度,另一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抑制破窗效应。比如对提问类型进行了限制,允许用户举报重复、低质量的问题和隐藏“没有帮助”的答案等。当然,破窗效应的威胁依然存在,如何在用户数量和质量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是知乎下阶段面临的一个难题。

启示:

社区≠灌水,即使在纷繁混杂的中文互联网;

善于利用社会认同原理,营造你想要的产品氛围;

警惕破窗效应。

现象四:零激励下的用户热情

知乎几乎没有任何激励机制,没有积分、没有相应的等级提升体系,更没有任何形式的物质奖励,但用户的参与度却是很高,我认为,是因为知乎抓住了人性中的一个优点:分享。人其实是渴望分享的动物,有件趣事没有人分享就好比女人穿着件漂亮衣服却没有人问她在哪里买的一样难受,Keso说他之所以在知乎上如此活跃是因为“中国互联网在满足像我一样的人的需求方面,做得太少”,而知乎,正好给了他们一个高质量的分享舞台。

当然,分享的前提,是高质量的问题,最好是激起你回答的欲望乃至不回答都不舒服的问题。再者,这个分享其实也是有回馈的,只不过是精神上的回馈。恰好满足了马洛斯的需求金字塔中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

如果说微博、SNS等产品是满足了人的社交(社会关系)需求的话,那么,知乎等问答社区则是满足了人的最高层次的两个需求:尊重(社会承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求。尤其是在这个“往来无白丁”的精英社区,回答的问题被精英、名人所“赞同”和“感谢”,顶层需求的强烈满足感比其他任何激励措施都更加持续有效。

启示:

越庞大的激励体系,往往越容易让用户迷失;

最强大的驱动,是精神驱动。

当然,知乎给我们的启示远远不止这些,同时,知乎也并非完美,同样面临一些抉择和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知乎这个产品,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PS:如果我啰嗦了这么久你还能看完的话,那么我这里有一枚知乎的邀请吗,第一个评论或者联系我的同志得到。

作者:落叶飞天

文章来源:名微策划

第29次CNNIC报告:中国网民达5.13亿

2012-01-16 10:05  来源: cnnic

站长之家(chinaz.com)2012年1月16日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提升4个百分点,相比2007年以来平均每年6个百分点的提升,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网站数在2011年下半年实现止跌,并快速回升。

网民规模突破5亿,增长进入平台期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

我国网民规模继续扩大,但增速逐渐放缓。《报告》分析,过去五年内助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几类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而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造成中国网民增速的放缓。

第29次CNNIC报告

第29次CNNIC报告

网站规模止跌回升,CN域名现转折点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站规模达到229.6万,较2010年底增长20%。经过一年多的下跌之后,在2011年下半年,网站规模显现出稳步回升的势头,有望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与此同时,国家顶级域名.CN的注册量也开始转身向上:2011年底.CN域名注册量达到353万个较2011年中增长26000余个。

网站规模的回升,一方面得益于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重视、建设和应用推进;另一方面,网站规模的回升,是泡沫被挤压、水分被蒸发之后的回升,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将更加健康,网络应用将更加扎实,发展也将更加稳健。

团购用户热情不减,流量尚未带来利润

《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团购用户数达到6465万,年增长高达244.8%。团购用户热情不减,但团购网站数量却在下半年开始下滑。《报告》分析指出,由于团购服务本身存在低门槛、弱约束等问题,加之团购网站前期投入资金较大,遭遇资本市场整体转冷,市场负面因素显现,导致团购网站数量大幅下降。

流量虽大,人气虽足,但是仍面临盈利难的尴尬局面。《报告》认为,网络团购经过2011年的行业“洗礼”后,行业将寻找新的均衡和稳定。以购物网站、旅行预订为代表的其他互联网服务商的进入将挤压小型团购网站的生存空间,而有定位清晰、有核心竞争力的团购网站仍将受到市场的青睐。

第29次CNNIC报告

娱乐应用持续走低,网络视频逆势上扬

2011年,在大部分网络娱乐类应用的使用率继续下滑的同时,网络视频的使用率呈逆势上扬的态势,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势头相对良好。《报告》显示,2011年,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娱乐应用的用户规模有小幅增长,但使用率均有下滑。相比之下,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则较上一年增加14.6%,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

用户规模的增长对网络视频行业是一个良好的信号,但就行业发展而言,网络视频仍面临着较大考验。《报告》指出,由于各大视频网站需要靠聚合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版权内容来获取高流量,使得网络视频业版权价格提高、运营成本大幅攀升,同时视频广告价格较低、其他盈利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成熟,因而网络视频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这一现状目前还很难改变。

第29次CNNIC报告

注明:以上数据图表制作来自网易科技

报告全文查看链接: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W020120116337628870651.pdf